女子满15岁在古代称为及笄之年。特指女子满15周岁,形容古代女子已到了结婚年龄,出自《礼记内则》。《礼记》是我国最古老的儒家十三经之一,为孔子弟子及后来学者所记。 时间: 2024-11-10 08:27:00
15岁在古代称志学之年,女子称及笄之年. 及笄之年出自<礼记·内则>,指女子满了15岁.形容古代女子已到了结婚的年龄.古时女子十五岁时许配的,当年就束发戴上簪子,未许配的,二十岁时束发戴上簪子. <论语·为政>:"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所以后代称15岁为"志学之年". 古代年龄代称: 1.襁褓:不满周岁. 2.孩提:二三岁. 3.始龀(chen)七八岁. 4.总角:幼年的
八十岁在古代称为杖朝之年,杖朝之年的意思是年过八十就可以允许撑着拐杖入朝,是一种年龄称谓.年龄称谓是古代指代年龄的称呼,古人的年龄有时候不用数字表示,而是用其他称谓来表示.年龄称谓大多是记载在书籍之中,然后被沿用至今.古人的年龄不直接说出某人多少岁或自己多少岁,而是用一种与年龄有关的称谓来代替.
满100岁的老人称为"期颐之年",意思是"到了这个年龄的老人,自己的生活起居都需要别人照顾和帮忙",期颐之年出自<礼记·曲礼上>"百年曰期.颐". "期颐"是指百岁之人,意思是这时的饮食起居都要子孙奉养照顾了.老人指的是上年纪了的人或较老的人,世界卫生组织对老年人的定义为60周岁以上的人群,而西方一些发达国家则认为65岁是分界点.
女子十八岁在古代没有具体的称呼,可以叫做二九年华.女子在不同年纪的称呼分别是: 1.10岁--髻年. 2.12岁--金钗之年. 3.13-14岁--豆蔻年华. 4.13-15岁--舞勺之年. 5.15岁--及笄之年. 6.16岁--碧玉年华. 7.20岁--桃李年华. 8.24岁--花蓓(信)年华. 9.出嫁--标梅之年. 10.30岁--半老徐娘. 古代女子十五岁就算成年,可以结婚,叫做及笄.及笄亦作"既笄".古代女子满15岁结发,用笄贯之,因此称女子满15岁为及笄,也指已到了结婚的
十五岁就到了要嫁人的年纪了.及笄之年,汉语成语,拼音是jíjīzhīnián,意思是指女子满了15岁.形容古代女子已到了结婚的年龄.古时女子十五岁时许配的,当年就束发戴上簪子:未许配的,二十岁时束发戴上簪子.古代汉族女子满15岁结发,行笄礼,用笄贯之.因称女子满15岁为及笄.也指已到了结婚的年龄,如"年已及笄".出自<礼记·内则>.
及笄之年.意思是指女子满了15岁.形容古代女子已到了结婚的年龄.出自<礼记-内则>. 古代年龄称谓: 1.襁褓:不满周岁. 2.孩提:两至三岁. 3.始龀.髫年:女孩七岁. 4.始龀.龆年:男孩八岁. 5.黄口:十岁以下. 6.幼学:十岁. 7.金钗之年:女孩十二岁. 8.豆蔻年华:女好十三岁. 9.志学:十五岁. 10.及笄:女好十五岁. 11.碧玉年华.破瓜之年:女好十六岁. 12.弱冠:二十岁. 13.桃李年华:女好二十岁. 14.花信年华:女子二十四岁. 15.而立:三十岁. 16.不
15岁称为及笄年华,中国古代女子不一定是结婚后才盘发的,古代女子到15岁时,要举行笄礼,把头发盘成发髻,再插上簪子,表示成为成年人.到后来,清末民初的女子习惯,幼女留双短辫,少女梳单长辫,成年妇女挽发髻.束发结簪表示已为人妇,为处女生涯的完结,为之结束,这是"结束"一词的由来. 及笄:古时称女子年在十五为"及笄",也称"笄年".笄是簪子,及笄,就是到了可以插簪子的年龄了,<仪礼·土昏礼>:"女子许嫁,笄而醴之,称字.&qu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