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郡国利病书是谁写的

天下郡国利病书是顾炎武写的。

顾炎武是明末清初的杰出的思想家、经学家、史地学家和音韵学家,与王夫之、黄宗羲、唐甄并称为明末清初“四大启蒙思想家。被称作是“开国儒师、“清学开山始祖。学识渊博,在经学、史学、音韵、小学、金石考古、方志舆地以及诗文诸学上,都有较深造诣,建树了承前启后之功,成为开启一代学术先路的杰出大师。

时间: 2024-10-26 13:48:40

天下郡国利病书是谁写的的相关文章

天下郡国丽并书是谁写的

<天下郡国利病书>是顾炎武写的.为了写作此书,顾炎武通读二十一史和天下郡国地方志.名人文集.奏章文册之类数万卷,单就查阅的地方志书就有许多部. <天下郡国利病书>以讲究郡国利病贯穿全书,重点辑录了兵防.赋税.水利三方面内容.作者十分重视研究各地兵要地理,深感兵防之重要,所以书中对全国各地的形势.险要.卫所.城堡.关寨.岛礁.烽堠.民兵.巡司.马政.草场.兵力配备.粮草供应.屯田以及有关农民起义和其他社会动乱等方面资料,无不详细摘录.所以梁启超在<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中称

郡国并行制名词解释

郡国并行制是一种古代的政治治理方式.即一方面设郡,另一方面分封同姓子弟为王,建立诸侯国.诸侯国后来逐渐成为割据一方的地方势力.汉初诸侯王国地位远在汉郡之上. 景帝三年(前154)平定吴楚七国之乱以后,诸侯王国支郡逐渐被削,诸侯王特权被夺,王国地位降格,与郡同为一级行政区划.汉王朝的地方行政区划遂行郡(国)县两级制.

汉朝郡国并行制是什么

汉代实行郡县制的同时,又有分封制的存在,这是同秦朝最大的不同之处.西汉初年,在地方上继承秦朝的郡县制,同时又分封诸侯王国,郡国两制并行. 早在楚汉战争时间,刘邦为了分化项羽的阵营,壮大自己的力量,曾封韩信.英布等为王,这些人因为非刘姓,故称"异姓".由于异姓王非刘邦嫡系,又雄踞一方,在封立后数年之中,他们相继被诛除殆尽. 与此同时,刘邦又大封他的子弟为王,称为"同姓王",高于列侯.当时封立的"同姓王"共有9国,他们在封国内是国君,权力很大,其政权

西汉郡国并行制出现的原因及影响

西汉郡国并行制出现的原因:借鉴秦朝灭亡经验,认为郡县制是导致秦朝灭亡的原因,所以实行郡国并行制. 西汉郡国并行制出现的影响:正面影响:巩固统治,稳定政治秩序:负面影响:造成群雄割据,诸侯争霸,威胁皇帝权威.

腓利门书的主题是什么

腓利门书的主题是处理奴隶制度的弟兄关系,在一个新创造中的平等地位.腓利门书第一节表明保罗是该书的执笔者,因为这节经文提及保罗的名字.奥利金和德尔图良都承认这点.此外,写成于公元第二世纪的穆拉托里残片将这本书列在保罗的其他书信中.这点也足以证明它的真实性.<腓利门书>是<圣经>新约的一卷书,本卷书共1章.记载处理了奴隶制度的弟兄关系,在一个新创造中的平等地位.

汉朝郡国并行制的内容

早在楚汉战争时间,刘邦为了分化项羽的阵营,壮大自己的力量,曾封韩信.英布等为王,这些人因为非刘姓,故称异姓.由于异姓王非刘邦嫡系,又雄踞一方,在封立后数年之中,他们相继被诛除殆尽. 与此同时,刘邦又大封他的子弟为王,称为同姓王,高于列侯.当时封立的"同姓王"共有9国,他们在封国内是国君,权力很大,其政权与中央基本相同,除太傅和丞相由中央任命外,自御史大夫以下的各级官吏,都由诸侯王自己任命,诸侯王还拥有一定的军权.财权.治权等,史称郡国并行制. 郡国制是指由帝王分封土地给诸王侯.分封爵位

西汉实行郡国并行制的目的

西汉实行郡国并行制的目的: 1.削藩弱国:减缩诸侯王的统治机构,进一步加强中央集权. 2.增强各国发展地方经济的积极主动性:相对增大王国行使政治经济的自主权力,促进地方政府恢复发展. 3.便于各国因地制宜地发展地方生产:利于统治阶级把握各地的风土民情,充分发挥地方优势.

什么书上有写商业定律与效应

很少会有的,一般的书都只是写很多理论性的东西.有这些内容的都是像教授之类的人总结在一起然后介绍给学生们的课堂学习内容,不是某一本书上写有的二八定律也叫巴莱多定律,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意大利经济学家帕累托发明的.他认为,在任何一组东西中,最重要的只占其中一小部分,约20%,其余80%的尽管是多数,却是次要的,因此又称二八法则. "二八原理"者,即"重要的少数"与"琐碎的多数"之简称也.他认为:在任何特定的群体中,重要的因子通常只占少数,而不重要的

欲知天下事须读古今书谁说的

出自:<古今贤文>读书篇,欲知天下事,须读古今书.古今贤文为中国古代儿童的启蒙书目.又名<昔时贤文>.<增广贤文>.书名最早见之于明代万历年间的戏曲<牡丹亭>,据此可推知此书最迟写成于万历年间.后来,经过明.清两代文人的不断增补,才改成现在这个模样,称<增广昔时贤文>,通称<增广贤文>.作者一直未见任何书载,只知道清代同治年间儒生周希陶曾进行过重订,很可能是民间创作的结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