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林外史的主要篇章

《儒林外史》主要篇章有:第一回:说楔子敷陈大义;借名流隐括全文。第六回:乡绅发病闹船家;寡妇含冤控大伯。第十二回:名士大宴莺脰腹溯;侠客虚设人头会。第47回:虞秀才重修元武阁;方盐商大闹节孝祠。

《儒林外史》是清代吴敬梓创作的长篇小说,成书于乾隆十四年或稍前,先以抄本传世,初刻于嘉庆八年。全书五十六回,以写实主义描绘各类人士对于“功名富贵”的不同表现,一方面真实的揭示人性被腐蚀的过程和原因,从而对当时吏治的腐败、科举的弊端礼教的虚伪等进行了深刻的批判和嘲讽;一方面热情地歌颂了少数人物以坚持自我的方式所作的对于人性的守护,从而寄寓了作者的理想。

时间: 2024-08-07 19:36:27

儒林外史的主要篇章的相关文章

儒林外史多少字

<儒林外史>是清代现实主义小说家吴敬梓创作的长篇章回小说,开创了以小说直接评价现实生活的范例,代表着中国古代讽刺小说的高峰.这本书共五十六回,成书于乾隆十四年(1749年)或稍前,先以抄本传世,初刻于嘉庆八年(1803年). 作者以写实主义描绘了各类人士对于"功名富贵"的不同表现,一方面揭示人性被腐蚀的过程和原因,从而批判当时吏治的腐败.科举的弊端和礼教的虚伪:一方面歌颂少数人物坚持自我.守护人性,以此寄寓作者的理想.<儒林外史>全篇共有 358000字.

儒林外史揭露什么

在时代背景上,清朝康熙帝.雍正帝.乾隆帝三代,中国已经出现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萌芽,社会表面的繁荣掩盖不了封建社会的腐朽,统治者镇压武装起义的同时,采用大兴文字狱,考八股.开科举,提倡理学以统治思想等方法以牢笼士人,吴敬梓反对八股文.科举制,憎恶士子们醉心制艺,热衷功名利禄的习尚,把这些观点反映在<儒林外史>里,以讽刺的手法,对丑恶的事物进行深刻的揭露.

儒林外史中打秋风是什么意思

儒林外史中打秋风是指利用各种关系假借名义向有钱的人索取财物.意谓"因人丰富而抽索之",故而也叫"打抽丰".古往今来的"打秋风",名目不一,方式繁多.<儒林外史>第四回"荐亡斋和尚吃官司,打秋风乡绅遭横事"里的范进和张静斋去高要的行为以及<三侠五义>里包兴让县令给李太后准备衣服等行为,都是"打秋风"的行为.

儒林外史打秋风什么意思

儒林外史打秋风意谓"因人丰富而抽索之",故而也叫"打抽丰",即指假借名义.利用关系向人索取财物或赠与的一种社会现象.古往今来的"打秋风",名目不一,方式繁多. <儒林外史>是清代吴敬梓创作的长篇小说,成书于乾隆十四年(1749年)或稍前,现以抄本传世,初刻于嘉庆八年(1803年).全书五十六回,以写实主义描绘各类人士对于"功名富贵"的不同表现,一方面真实的揭示人性被腐蚀的过程和原因,从而对当时吏治的腐败.科举的弊端

儒林外史打秋风是什么意思

<儒林外史>里说的"打秋风"意思是假借各种名义或关系向人索取财物,或依仗与权势有某种关系,招摇撞骗,收受财物.古往今来的"打秋风",名目不一,方式繁多.<儒林外史>代表着中国古代讽刺小说的高峰,它开创了以小说直接评价现实生活的范例.一方面真实的揭示人性被腐蚀的过程和原因,从而对当时吏治的腐败.科举的弊端礼教的虚伪等进行了深刻的批判和嘲讽:一方面热情地歌颂了少数人物以坚持自我的方式所作的对于人性的守护,从而寄寓了作者的理想.

儒林外史是我国第一部什么小说

<儒林外史>是一部长篇讽刺小说,作者是清代小说家吴敬梓.主要描写康乾时期科举制度下读书人的生活和精神状态,揭露封建末世和科举制度的腐朽以及在这个制度奴役下的士人的变态灵魂.

儒林外史读书笔记摘抄好词好句

儒林外史读书笔记摘抄好词好句有一丝不苟.淹淹一息.不可限量.夸夸而谈.果不其然.愁眉苦脸.慷慨仗义等. 1.有人辞官归故里,有人星夜赶科场.少年不知愁滋味,老来方知行路难. 2.功名富贵无凭据,费尽心情,总把流光误.浊酒三杯沉醉去,水流花谢知何处? 3.要相遇于心腹之间,相感于形骸之外,方是天下第一人等.

儒林外史所运用的手法是什么

1.<儒林外史>中作者独具匠心根据自己对生活的观察.体验,以及对士林人物的熟悉和鲜明的爱憎态度,用讽刺艺术的笔调,综合运用夸张,比喻,议论等手法创作了本书,值得我们深入研究蕴藏其中的经典文学艺术特点. 2.<儒林外史>是由清代小说家吴敬梓创作的章回体长篇小说.书中主要刻画了各种类型的士人利欲熏心,虚伪丑恶的精神面貌,暴露出封建社会的腐朽和黑暗,并对科举制度和封建礼教进行了深刻的批评和嘲讽,在中国文学史上具有重要地位和巨大影响.

儒林外史的儒指什么

1.儒是指古代治学的人,以及官员. 2.在<儒林外史>中儒林,外史的意思: 儒林:指的是儒家学者之群:也泛指儒生.读书人. 外史:指野史.杂史和以描写人物为主的旧小说之类. 3.<儒林外史>是一部以辛辣的笔触对社会现状和儒士命运进行批判揭露的讽刺小说.<儒林外史>是清代吴敬梓创作的长篇小说,成书于乾隆十四年(1749年)或稍前,先以抄本传世,初刻于嘉庆八年(1803年). 小说形象地刻画了在科举制度下,知识阶层精神道德和文化教育腐朽糜烂的现状.它透过人生百态揭示了士人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