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的故乡最后一段

鲁迅的《故乡》的最后一段内容是:

我在朦胧中,眼前展开一片海边碧绿的沙地来,上面深蓝的天空中挂着一轮金黄的圆月。我想:“希望本是无所谓有,无所谓无的。这正如地上的路,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

《故乡》是现代文学家鲁迅于1921年创作的一篇短篇小说。小说以“我”回故乡的活动为线索,按照“回故乡”、“在故乡”、“离故乡”的情节安排,依据“我”的所见所闻所忆所感,着重描写了闰土和杨二嫂的人物形象,从而反映了辛亥革命前后农村破产、农民痛苦生活的现实;同时深刻指出了

时间: 2024-10-07 11:34:34

鲁迅的故乡最后一段的相关文章

鲁迅的故乡表达的思想感情

鲁迅的故乡表达的思想感情: 1.故乡是中国人精神的反映,从孩子的纯真到成年人的麻木,表现了中国普通民众的生命和活力被扼杀的过程.这样的悲剧在今天或许还在演绎,不过是麻木的特点不同而已. 2.从闰土.杨二嫂的身上可以看到旧中国社会的愚昧.落后.贫穷的轮回. 3.渴望纯真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渴望故乡可以说是渴望一个纯真.美丽的精神家园,然而封建社会的等级制度和现代社会的思想道德的庸俗化,使作者感到十分的失望.

鲁迅作品故乡的中心思想

鲁迅作品故乡的中心思想如下: 1.是对客观现实的反映,作品通过记忆中的故乡和现实目睹的故乡对比,揭露帝国主义的侵略,封建主义的压榨给人民造成的苦难,反映了辛亥革命前后农村破产,农民痛苦生活的现实. 2.集中体现了鲁迅先生对"人性"探索的意义.作品深刻指出了由于受封建社会传统观念的影响,劳苦大众精神上受到极大束缚,古训筑成的高墙,使人与人隔膜起来.突出反映了鲁迅对"国民性"的拯救.

为什么鲁迅在故乡感到气闷

1.因为一想到在故乡所遇到的人和事,鲁迅只觉得四面有看不见的高墙,将鲁迅隔成孤身,使鲁迅非常气闷,这高墙就是社会造成的精神上的厚障壁,就是人与人之间的隔膜: 2.再想起闰土今昔的巨变,又使鲁迅非常的悲哀: 3.所以就是说鲁迅对故乡没有了希望,让他感到气闷,要离开去创造更美好的生活.

鲁迅的故乡教案

教学目标: 1.理解小说运用重复.对比来刻画人物.展现主题的写法. 2.掌握从细节.动作.语言.外貌等描写中分析人物性格特征. 3.理解鲁迅对劳动人民的同情和决心变革旧世界.创造新生活的强烈愿望. 教学重点: 1.分析人物形象,并探讨人物发展变化的深层次原因. 2.理解小说的思想内涵,思考社会人生. 教学难点: 对小说主题思想和篇末议论语句的理解. <故乡>写作背景: 小说写于1921年1月.当时辛亥革命虽然过去十余年了,但军阀各霸一方.在帝国主义操纵下,混战不已.各地军阀自设关卡,自立税局,

鲁迅的故乡中的圆规是什么意思

鲁迅的<故乡>中的圆规指的是杨二嫂的体形,表现出杨二嫂很瘦,细脚伶仃,以及其尖酸刻薄的性格. 原文是:我吃了一惊,赶忙抬起头,却见一个凸颧骨,薄嘴唇,五十岁上下的女人站在我面前,两手搭在髀间,没有系裙,张着两脚,正像一个画图仪器里细脚伶仃的圆规.

鲁迅小说故乡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鲁迅小说<故乡>的主要内容:以"我"回故乡的活动为线索,按照回故乡到在故乡,再到离故乡的情节安排,依据"我"的所见所闻所忆所感,着重描写了闰土和杨二嫂的人物形象,从而反映了辛亥革命前后农村破产.农民痛苦生活的现实:同时深刻指出了由于受封建社会传统观念的影响,劳苦大众所受的精神上的束缚,造成纯真的人性的扭曲,造成人与人之间的冷漠.隔膜. <故乡>是现代文学家鲁迅于1921年创作的一篇短篇小说,表达了作者对现实的强烈不满和改造旧社会.创造新生活的

鲁迅评价四大发明的一段话

鲁迅先生就中国的四大发明与应用有一段精辟的论述:"外国用火药制造子弹御敌,中国却用它做爆竹敬神:外国用罗盘针航海,中国却用它看风水:外国用鸦片医病,中国却拿来当饭吃."可见中国的科技确曾辉煌过,但由于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方面的封建专制,缺乏开明的社会制度,缺乏良好的社会环境,明清之际的闭关锁国等,最终导致科技没能成为推动中国社会进步的动力,给社会带来更多的实惠,以致落后于西方.

鲁迅的故乡主要内容是什么

<故乡>是现代文学家鲁迅于1921年创作的一篇短篇小说. <故乡>的主要内容:小说中鲁迅主要表现了两方面的内容,一方面是对客观现实的反映,作品通过记忆中的故乡和现实目睹的故乡对比,揭露帝国主义的侵略,封建主义的压榨给人民造成的苦难,反映了辛亥革命前后农村破产以及农民痛苦生活的现实: 另一方面,集中体现了鲁迅先生对"人性"探索的意义.作品深刻指出了由于受封建社会传统观念的影响,劳苦大众精神上受到极大束缚,古训筑成的高墙,使人与人隔膜起来.突出反映了鲁迅对"

鲁迅的故乡中三个辛苦的含义

三个"辛苦"的含义:为社会付出.奔波的人,像鲁迅生活辛苦:辛勤劳动的木偶人,像闰土一类人的辛苦:穷极无聊的市井小民,像杨二嫂一类人的辛苦:<故乡>,作者是鲁迅,最初发表于一九二一年五月<新青年>第九卷第一号的,其中的故事情节和主要人物,大多取材于真正的现实生活,它深刻地概括了1921年前的30年内,特别是辛亥革命后十年间中国农村经济凋敝,农民生活日益贫困的历史,反映了那个时代的社会风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