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风筝主旨

《风筝》是现代文学家鲁迅于1925年写的一篇回忆性散文。作者首先由北京冬季天空中的风筝联想到故乡早春二月时节的放风筝开始描写,流露出淡淡的乡愁。然后自然地从风筝想到儿时往事:作为兄长的他对所谓没出息的酷爱风筝的弟弟的惩罚。成年后的作者为自己幼时的无知,对弟弟儿童天性的扼杀行为充满了内疚和自责。更令作者痛苦的是他已无法求得宽恕,因为弟弟对这件往事已漠然忘,这里照应了文章一开头作者见到风筝时惊异和悲哀的情绪。这种惊异和悲哀并不仅仅在于作者内心的深刻自我反省,而在于他从弟弟的全然忘却中体会到中国老百姓对封

时间: 2024-10-10 12:08:46

鲁迅风筝主旨的相关文章

鲁迅风筝的结尾有什么含义

1.与开头照应,在异地北京看到风筝,想起了故乡春天的一段往事,引起"无可把握的悲哀".这是鲁迅对自己以前的一次错误的痛心的检讨: 2.北京虽然天空飘起了风筝,但是,与南方不同,此时"严冬"并没有结束,还处在"非常的寒威和冷气"中,这些话暗示着扼杀童心的封建家长式的教育远远没有退出历史舞台.鲁迅心里显得非常沉重.

鲁迅风筝中的弟弟指的是谁

周建人(1888到1984),浙江绍兴人.初名松寿,乳名阿松,后改名建人,字乔峰.中国民主促进会创始人之一,现代著名社会活动家.生物学家.鲁迅研究专家和妇女解放运动的先驱者之一.1984年7月29日,因患鼻癌在北京病逝.

鲁迅风筝结尾段的内容作用是什么

与开头照应,在异地北京看到风筝,想起了故乡春天的一段往事,引起无可把握的悲哀.弟弟对那段往事是否真的忘记,留给读者极大的思索空间.如果真的忘记了,则使哥哥永远无法补救错误,检讨错误,增加了文章沉重的心理份量.如果弟弟明明没有忘记,却对哥哥说忘了,这虚假的礼貌和可怕的城府,更说明封建的教育已经深深毒害了人的灵魂.以沉重.冷峻的结尾真切的表达了自己的自省之情,以及无法原宥自身的悲哀与苦闷.表达了作者对封建社会的批判,对旧社会的厌恶之情,还有对精神的损伤,就是人吃人.

鲁迅风筝中有什好词

凌空飞起.翩翩飞舞.大惊失色.千呼万唤.四处寻找.寂寞.伶仃.憔悴.可怜.吐蕾.点缀.温和.肃杀.诀别.荡漾.憧憬等.

鲁迅的阿Q正传文章主旨是什么急

鲁迅的<阿Q正传>文章主旨是:以辛亥革命前后闭塞落后的农村小镇未庄为背景,塑造了一个从物质到精神都受到严重戕害的农民的典型,通过典型环境下的典型人物阿Q的塑造,揭露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下旧中国国民的以精神胜利法为主要支柱的种种精神劣根性,深刻揭示了辛亥革命的不彻底性和失败的根本原因,具有极其强烈的现实意义.

关于鲁迅的作品及作品风筝出处

鲁迅的一些代表作品:<呐喊>.<彷徨>.<朝花夕拾>.<野草>.<华盖集>.<中国小说史略>等. <风筝>是现代文学家鲁迅于1925年写的一篇回忆性散文.此文写于1925年1月24日,发表于同年2月北京出版的<语丝>周刊第12期,后收入散文诗集<野草>,副题野草之九.

风筝一文出自鲁迅哪篇文集

<风筝>是现代文学家鲁迅于1925年写的一篇回忆性散文,选自鲁迅先生唯一的一本散文诗集<野草>.作者首先由北京冬季天空中的风筝联想到故乡早春二月时节的放风筝开始描写,流露出淡淡的乡愁.然后自然地从风筝想到儿时往事.文章叙事与抒情紧密相联,在叙事的基础上,抒发了作者对冷酷现实的极端憎恶和对美好明天的憧憬.此文以白描写景.写人,舒事与感叹.议论相结合,渗透着一种深沉的理性精神.

风筝鲁迅为什么要以风筝为题

<风筝>被编入鲁迅的散文诗集<野草>,文章讲述的是小时候不许小兄弟放风筝,不准兄弟弄这种"没出息的玩艺",行为十分粗暴.等到明白游戏之于儿童的意义,鲁迅醒悟过来,自己当年的行径,简直是"对于精神的虐杀".虽然事隔久远,鲁迅还是一心想补过,然而小兄弟却全然忘却,"我"的沉重的心只得一直沉重下去. 这篇散文中,用风筝来贯穿全文,寄托鲁迅的兄弟之情.所以理应用风筝为题,突出重点.

风筝鲁迅分段并概括段意

1.第一部分:1至2自然段,描写了我见风筝而悲哀,是因为想起小时候精神的虐杀的一幕. 2.第二部分:3至4自然段,回忆了当年粗暴制止小弟做风筝给他造成的伤害. 3.第三部分:5至8自然段,写出了时过境迁,我为当年的行为感到深深的自责. 4.第四部分:9至12自然段,记叙了我想讨弟弟的宽恕,小弟已全然忘却,这更平添了我心头的沉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