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表修饰是什么意思

“以”作为连词时,有时候可以表示修饰和被修饰关系。在古汉语中,修饰与被修饰词之间一般需要加一个虚词,承担这一语法功能的一般是“而”字,“以”作为连词表修饰作用时与“而”字有异曲同工之妙。比如《归去来辞》中的“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这一句中的“以”和“而”都是表修饰。相当于现代汉语中表修饰的“的”字,比如“漂亮的花朵”。

时间: 2024-11-04 04:14:24

以表修饰是什么意思的相关文章

而表修饰是什么意思

而表修饰在文言文里表示上一个动作接着下一个动作,表修饰是而前面的词形容而后面的词,表转折是然而,但是的意思,表并列是指"而"前后的动作是并列的. 文言文是相对现今新文化运动之后白话文来讲的,古代并无文言文这一说法.其特征是注重典故.骈骊对仗.音律工整,包含策.诗.词.曲.八股.骈文等多种文体.经过历代文人修饰越显浮华,唐代起大文学家韩愈等发起"古文运动",主张回归通俗古文.现代书籍中的文言文,为了便于阅读理解,一般都会对其标注标点符号.

锲而不舍的而表什么

而,连词,表假设.锲:镂刻:舍:停止.不断地雕刻,比喻有恒心,有毅力.中性词,含贬义或褒义.出处为<荀子·劝学>:"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劝学中而字用法 (1)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递进关系,并且) (2)则知明而行无过矣(并列关系,而且) (3)终日而思矣(表修饰) (4)而见者远(表转折) (5)锲而舍之(表假设或承接) (6)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表承接) (7)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连词,表转折关系,却) (8)锲而不舍(表假设,如果) (9)

古文而什么时候表示修饰转折承接

古文"而"表示"修饰.转折.承接"的用法如下: 1.表"修饰",在修饰语前作状语. 例如:吾恂恂而起.--柳宗元<捕蛇者说> 2.表"转折",与"却"同义. 例如: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荀子<劝学> 3.表"承接",承接上文. 例如:余方心动欲还,而大声发于水上.--苏轼<石钟山记>

正襟危坐而问客的而表什么

正襟危坐而问客的而表承接.并列.却.表转折.表修饰,意思是整好衣襟坐端正,向客人问道.出自宋代苏轼的<赤壁赋>,此赋记叙了作者与朋友们月夜泛舟游赤壁的所见所感,以作者的主观感受为线索,通过主客问答的形式,反映了作者由月夜泛舟的舒畅,到怀古伤今的悲咽,再到精神解脱的达观. 全赋在布局与结构安排中映现了其独特的艺术构思,情韵深致.理意透辟,在中国文学上有着很高的文学地位,并对之后的赋.散文.诗产生了重大影响.此文既保留了传统赋体的那种诗的特质与情韵,同时又吸取了散文的笔调和手法,打破了赋在句式.声

文言文中表修饰是什么意思

修饰原指修改润饰,使文字生动.表修饰这个说法常常出现在语文文言文虚词知识结构当中,是一种术语,指的是这个字在语句中起到修饰润饰的作用,称为表修饰. 如:古汉语中,"而"表示修饰关系,"而"前面的词就应该是时间名词.形容词.副词.介宾短语等能够作状语的词或短语,而不是其他词类.此时表示修饰关系,即连接状语.可不译. 1.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劝学> 2.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寡人之于国也> 3.项王按剑而跽曰:"

古文修饰和承接的区别

表承接关系的虚词一般都可译为:就.才之类.表修饰关系译为:的.地.如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劝学>):"终日而思中的"而作为连词在这里就表修饰."思是中心词,"终日是修饰.限制成分,所以"而在这里就表示修饰关系.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劝学>):"跂而望中的"而作为连词在这里表承接关系.因为这里表两个前后相接的动作.行为,先"跂"(踮起脚后跟)然后再"望.

陈利兵而谁何句式

宾语前置句."谁何"其实是"何谁","何"是动词作谓语,"谁"指过往的行人,作官员.士卒的宾语,但是把它提前了,所以是宾语前置.原句: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译文:可靠的官员.精锐的士卒拿着锋利的兵器,盘问过往行人. 句式 宾语前置句."谁何"其实是"何谁","何"是动词作谓语.而:作为连词,表承接.(区分:表并列的话太生硬,表修饰的话句意不通). 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

卷石底以出的以的意思

卷石底以出的以的意思相当于"而",表修饰,不译.整句译为石底有些部分翻卷过百来露出水面.出处是唐·柳宗元<小石潭记>:"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 <小石潭记>是唐朝诗人柳宗元的作品.全名<至小丘西小石潭记>.记叙了作者游玩的整个过程,以优美的语言描写了"小石潭"的景色,含蓄地抒发了作者被贬后无法排遣的忧伤凄苦的感情.全文对小石潭的整体感觉是幽深冷寂,孤凄悲凉.

弃甲曳兵而走的而用法

弃甲曳兵而走的而用法是作为状语和动作的连接词,表修饰.这句话出自<寡人之于国也>.<寡人之于国也>是<孟子·梁惠王上>中的一章,是表现孟子"仁政"思想的文章之一. 论述了如何实行"仁政"以"王道"统一天下的问题."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为文章点睛之笔,突出了文章主旨:只有实行仁政,才能得民心:得民心,才能得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