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说雍正好色呢

雍正不好色。他是历史上少有的勤政克检之君。一生谨慎。他的父亲康熙如果用慈来形容当政,那他就是严。对自己严,对百官,对后妃,对子女严。所以,不要随便看电视剧上的角色,要想了解,看他的传记,看些他的史书,即使去百科搜一下,也不会有他好色之说。小说,电视剧上说他好色,完全是为了适应剧情,而且他这个朝代,他和兄弟们的皇位之争,背景大好展开,就这么杜撰他的形象了。

时间: 2024-08-12 09:50:09

为什么说雍正好色呢的相关文章

雍正最爱的女人是谁

据悉,在历史上,雍正最爱的女人是敦肃皇贵妃,也就是<甄嬛传>中华妃的原型. 敦肃皇贵妃是川陕总督年羹尧的妹妹,年家隶属汉军镶黄旗,而年妃的父亲年遐龄是湖广巡抚,她有两个哥哥,一个是大名鼎鼎的年羹尧,另外一个则是广东巡抚年希尧.一个家里就有一个总督两个巡抚,这在中国历史上极为罕见.可见皇帝对年家十分重用. 而年妃生长在这样一个家庭里,从小就受到了正统的教育和良好的文化熏陶,其实,年妃在康熙年间就是胤禛的侧福晋,地位仅次于后来的孝敬皇后.由于年妃端庄贤淑通情达理,深得胤禛之心,对她极为宠爱. 康熙

雍正的皇后是谁

1.雍正的皇后有两位,是孝敬宪皇后乌拉那拉氏和孝圣宪皇后钮祜禄氏,后者为乾隆的生母.雍正在位初期,钮祜禄氏封为熹妃. 2.地位次于孝敬宪皇后.敦肃皇贵妃.齐妃.钮祜禄氏受宠,可以说有很大一部分原因是来自于弘历.雍正八年,她被封为贵妃,为雍正后宫后期的统摄者.当时的弘历也已经秘密被立储,这是一个母亲何等的荣耀.

雍正王朝年羹尧杀江夏镇是第几集

1.<雍正王朝>第14集中年羹尧夜屠江夏镇. 2.<雍正王朝>改编自二月河同名长篇小说,由胡玫执导拍摄,唐国强.焦晃.王绘春.杜雨露.徐祖明.杜志国.赵毅.李颖等主演,演绎了雍正皇帝一生的风雨经历. 3.康熙皇帝驾崩,继位者四阿哥胤禛,在当政后出现的"摊丁入亩.火耗归公"."士绅一体当差一体纳粮"."河南罢考案"."铁帽子亲王大殿发难逼宫"."含泪杀亲子"等一系列旨在推行新政.抑制官

雍正通宝值多少钱一枚

雍正通宝雍正通宝是清代钱币,用黄铜铸造,做工精良,雍正通宝现为五帝钱的一部分,五行属土,有辟邪的功效.始铸于雍正元年(1723年),是继顺治.康熙后的第三代清钱币. 由于雍正在位仅仅十三年,不仅比起康熙在位六十一年差得太多,而且比起顺治在位的十八年也不及,故数目在清代钱币中是相对最少的,也是价值最大的. 根据雍正通宝背后的花纹样式,其价格也不等,最便宜的仅有几百块,最贵的也是上百万.

雍正叫什么名字

1.雍正叫:爱新觉罗·胤禛.1678年12月13日-1735年10月8日,即清世宗,清朝第五位皇帝,定都北京后第三位皇帝,蒙古尊称为纳伊拉尔图托布汗. 2.康熙帝第四子,母为孝恭仁皇后,即德妃乌雅氏,生于北京紫禁城永和宫.康熙三十七年(1698年)封贝勒:康熙四十八年(1709年)胤禛被封为和硕雍亲王. 3.在二废太子胤礽之后,胤禛积极经营争夺储位,康熙六十一年(1722年)十一月十三日,康熙帝在北郊畅春园病逝,他继承皇位,次年改年号雍正.

雍正的新政 分别是什么

1.清查亏空.地方凡有亏空,限三年之内如数补足,如限满不完,从重治罪.清理令下之后,从中央到地方都动了起来.在户部查明亏空二百五十万两,雍正帝责令该部历任堂官.司官和部吏赔偿一百五十万,另一百万由户部逐年弥补. 2.耗羡归公.雍正元年,山西巡抚诺敏请求将该省各州县耗羡银全部上缴布政司,一部分用作抵补无着落的亏欠,一部分给官员作养廉银.这是全面实行耗羡提解的办法,雍正帝当即批准实行,并在全国推广山西的做法. 3.摊丁入地.雍正朝摊丁入亩首先提出者是山东巡抚黄炳,他看到人丁逃亡日益严重,于雍正元年六

雍正继位在康熙多少年

1722.雍正在1722-1735年间在位,共13年.清世宗爱新觉罗·胤禛(公元1678年-公元1735年),满族,母为康熙孝恭仁皇后乌雅氏,清圣祖玄烨第四子,是清朝入关后第三位皇帝,1722-1735年在位,年号雍正,死后葬于清西陵之泰陵,庙号世宗,谥号敬天昌运建中表正文武英明宽仁信毅睿圣大孝至诚宪皇帝.

雍正为什么杀死李德全

1.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因为李德全是康熙朝的大内总管,不是雍正的亲信,一朝天子一朝臣. 2.爱新觉罗·胤禛(1678年12月13日-1735年10月8日),清朝第五位皇帝(1722年-1735年在位),定都北京后第三位皇帝.年号雍正.蒙古尊称为纳伊拉尔图托布汗.康熙帝第四子,母为孝恭仁皇后,即德妃乌雅氏,生于北京紫禁城永和宫.

年羹尧是雍正的门人吗

雍正皇帝胤禛也有自己的包衣奴才,年羹尧就是其中之一,也是最出色的一个.在康熙皇帝在位的末期,年羹尧已经成为封疆大吏.到了雍正在位的初期,年羹尧还击败了西北准噶尔部.当然,除了雍正皇帝之外,其他的贵族都会有自己的门人,门人是清朝特有的说法,这是清朝特有制度下出现了一种身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