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释考验期如何确定

假释是对被判处有期徒刑、无期徒刑的犯罪分子,在执行一定刑期之后,因其遵守监规,接受教育和改造,确有悔改表现,不致再危害社会,而附条件地将其予以提前释放的制度。有期徒刑的假释考验期限,为没有执行完毕的刑期;无期徒刑的假释考验期限为十年。假释考验期限,从假释之日起计算。

《刑法》第八十三条规定,有期徒刑的假释考验期限,为没有执行完毕的刑期;无期徒刑的假释考验期限为十年。假释考验期限,从假释之日起计算。

时间: 2024-12-26 18:02:50

假释考验期如何确定的相关文章

有期徒刑的假释考验期是多久

有期徒刑没有固定的假释考验期. [法律依据] 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八十一条,被判处有期徒刑的犯罪分子,执行原判刑期二分之一以上,被判处无期徒刑的犯罪分子,实际执行十三年以上,如果认真遵守监规,接受教育改造,确有悔改表现,没有再犯罪的危险的,可以假释.如果有特殊情况,经最高人民法院核准,可以不受上述执行刑期的限制. 对累犯以及因故意杀人.强奸.抢劫.绑架.放火.爆炸.投放危险物质或者有组织的暴力性犯罪被判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无期徒刑的犯罪分子,不得假释.对犯罪分子决定假释时,应当考虑其假

假释考验期内再犯罪的怎么处理

假释犯在假释考验期限内又犯新罪,需要撤销假释,对新罪作出判决,将新罪所判处的刑罚与前罪没有执行完的刑罚,按照刑法第71条规定的数罪并罚原则,决定应当执行的刑罚. [法律依据] 根据<刑法>第七十一条,判决宣告以后,刑罚执行完毕以前,被判刑的犯罪分子又犯罪的,应当对新犯的罪作出判决,把前罪没有执行的刑罚和后罪所判处的刑罚,依照本法第六十九条的规定,决定执行的刑罚.

什么是假释考验期限

假释考验期是对被判处有期徒刑.无期徒刑的犯罪分子,在执行一定刑期之后,因其遵守监规,接受教育和改造,确有悔改表现,不致再危害社会,而附条件地将其予以提前释放,并在一定期限内对其考验的期限. 被判处有期徒刑的犯罪分子,其假释的考验期为原判刑罚没有执行完毕的刑期,即宣告假释时原判刑罚的剩余时期.刑法对无期徒刑的假释考验期限则作了明确而具体的规定.被判处无期徒刑的犯罪分子,其假释的考验期限为10年.

拘役的缓刑考验期是怎么算的

缓刑考验期,是指法律规定的对宣告缓刑的犯罪分子在社会上对其进行考察的期限. 拘役的缓刑考验期的计算标准是: 根据<刑法>第七十三条规定,拘役的缓刑考验期限为原判刑期以上一年以下,但是不能少于二个月. 另外,有期徒刑的缓刑考验期限为原判刑期以上五年以下,但是不能少于一年.缓刑考验期限,从判决确定之日起计算.

假释考验期满发现漏罪如何处理

假释考验期满后才发现原判决宣告前还有漏罪的,则不再撤销假释,只能对该罪在考虑追诉时效的前提下进行单独处理. [法律依据] <刑法>第八十六条规定,被假释的犯罪分子,在假释考验期限内犯新罪,应当撤销假释,依照本法第七十一条的规定实行数罪并罚.在假释考验期限内,发现被假释的犯罪分子在判决宣告以前还有其他罪没有判决的,应当撤销假释,依照本法第七十条的规定实行数罪并罚.被假释的犯罪分子,在假释考验期限内,有违反法律.行政法规或者国务院有关部门关于假释的监督管理规定的行为,尚未构成新的犯罪的,应当依照法

缓刑考验期内再犯新罪怎么办

缓刑考验期内再犯新罪依据我国<刑法>第七十七条第一款规定,被宣告缓刑的犯罪分子,在缓刑考验期限内犯新罪或者发现判决宣告以前还有其他罪没有判决的,应当撤销缓刑,对新犯的罪或者新发现的罪作出判决,把前罪和后罪所判处的刑罚,依照本法第六十九条关于数罪并罚的规定,决定执行的刑罚.

缓刑考验期期限应该如何计算

所谓缓刑考验期是指法律规定的对宣告缓刑的犯罪分子在社会上对其进行考察的期限.缓刑只针对可能被判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的犯罪分子,同时符合使用缓刑的条件,才可以适用缓刑.1.缓刑考验期的长短以原判刑期长短为依据,可以和原判刑期时间相等;也可以适当长于原判刑期,但有封顶,最长不超过原判刑期一倍;2.缓刑考验期也不能短于原判刑期,这样不利于充分发挥缓刑的作用;3.缓刑考验期,说明对判缓刑的犯罪分子并非免除刑事处罚,是否不执行刑事处罚,取决于犯罪分子在考验期的表现,如果表现不符合法律规定的执行原判决的规定,

缓刑考验期犯罪该如何处理

缓刑考验期犯罪的处理是: 根据<刑法>第七十七条规定,被宣告缓刑的犯罪分子,在缓刑考验期限内犯新罪或者发现判决宣告以前还有其他罪没有判决的,应当撤销缓刑,对新犯的罪或者新发现的罪作出判决,把前罪和后罪所判处的刑罚,依照本法第六十九条的规定,决定执行的刑罚.被宣告缓刑的犯罪分子,在缓刑考验期限内,违反法律.行政法规或者国务院有关部门关于缓刑的监督管理规定,或者违反人民法院判决中的禁止令,情节严重的,应当撤销缓刑,执行原判刑罚.

缓刑考验期可以出省吗

缓刑考验期可以出省,但要经过考察机关批准.因为法律规定在缓刑考验期内,离开所居住的市.县或者迁居,应当报经考察机关批准.私自离开居住地的,可能会被撤销缓刑. [法律依据] <刑法>第75条,被宣告缓刑的犯罪分子,应当遵守下列规定: (一)遵守法律.行政法规,服从监督; (二)按照考察机关的规定报告自己的活动情况; (三)遵守考察机关关于会客的规定; (四)离开所居住的市.县或者迁居,应当报经考察机关批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