间接故意犯罪是如何界定的

间接故意,是犯罪故意的一种类型,是指明知自己的行为可能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并且放任这种结果发生的心理状态。

间接故意的三种类型:

1、行为人为了实现某种非犯罪意图而放任危害结果的发生;

2、行为人为了实现某种犯罪意图而放任另一种危害结果的发生。包括:

(1)为了追求某种危害结果而对同一对象可能造成的另一危害结果持放任态度。

(2)对某一对象实施犯罪行为时,放任对另一对象造成危害结果。

3、在瞬间情绪冲动下,不计后果地实施危害行为,放任危害结果发生的情况。

【法律依据】

《刑法》第14条,明知自己的行为会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并且希望或者放任这种结果发生,因而构成犯罪的,是故意犯罪。故意犯罪,应当负刑事责任。

时间: 2024-08-03 06:03:58

间接故意犯罪是如何界定的的相关文章

间接故意犯罪是否存在未遂形态

间接故意犯罪不存在未遂形态. 犯罪未遂的成立一般应具备以下三个特征: 第一,行为人已经着手实施犯罪: 第二,没有发生犯罪分子所追求的危害结果: 第三,没有发生危害结果是犯罪分子意志以外的原因所致. 因为在间接故意中,行为人对危害结果的发生与否是持一种放任态度,当法律程度上的危害结果发生时,则已成立犯罪既遂. [法律依据] 根据<刑法>第二十三条规定,已经着手实行犯罪,由于犯罪分子意志以外的原因而未得逞的,是犯罪未遂.对于未遂犯,可以比照既遂犯从轻或者减轻处罚.

间接故意犯罪与过失犯罪的区别

间接故意是在预见到危害结果可能发生,采取的态度是放任,对危害结果的发生漠然,认为发生危害结果也无所谓,采取这种放任的态度,漠视危害结果的发生,就是间接故意, 而过失犯罪是预见到危害结果可能发生,但是轻信可以避免.在主观上,不希望危害结果的发生.过失包括疏忽大意的过失和过于自信的过失,跟间接故意的区别主要是对损害结果发生的态度不同,过失犯罪是对损害结果持否定态度的. 二者的区别就在于主观上对危害结果的态度不同.由于这种态度的不同,对社会的危害就不同,所以,在量刑上过失犯罪就比间接故意轻一些. [法

如何界定洗钱罪的上游犯罪的范围

一.是将"上游犯罪"的范围限制为毒品犯罪.如1994年生效的法国刑法典等等,这也正是设立洗钱罪的初衷,为了遏止毒品犯罪.由于这种做法使洗钱罪的范围过窄,基本上已被大多数国家所抛弃: 二.是将"上游犯罪"的范围限制在某些特定的犯罪.如意大利1978年刑法典将洗钱罪的范围限制于抢劫.敲诈或诈骗以及绑架犯罪: 三.是将"上游犯罪"的范围扩大到所有犯罪.如瑞士刑法第305条规定,任何人在知道或应该知道财产来源于犯罪的情况下,从事了危害调查财产来源或没收财

阳台的花砸伤人是属于间接故意吗

阳台的花砸伤人是属于间接故意.间接故意犯罪是指行为人明知自己的行为会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并且放任这种结果发生所构成的犯罪. [法律依据] <刑法>第14条规定:"明知自己的行为会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并且希望或者放任这种结果发生,因而构成犯罪的,是故意犯罪".即行为人表述的心理态度,放任行为危害结果发生为间接故意犯罪.

防卫过当中是否包括间接故意

防卫过当中包括间接故意.一般来说,在防卫过当的场合,防卫人的行为仍然属于防卫的范畴,其主观上出于正当防卫的意图,对正在进行的不法侵害实行防卫反击,只是防卫行为明显超过必要限度造成重大损害.因此,虽然防卫行为是故意实施的,但防卫人并没有危害社会的犯罪目的,防卫人对自己防卫过当所造成的重大损害结果通常并非故意,而是由于他在同不法侵害紧张搏斗时的疏忽或者判断失误才铸成的.故一般来说,把防卫过当定为过失犯罪是适当的.但也不能排除在少数情况下,防卫人明知自己的防卫行为可能明显超过必要限度造成重大损害,而在

间接故意杀人有中止吗

没有中止. 犯罪中止是在实施犯罪之前,自动放弃犯罪的行为,然而对于间接故意犯罪来说,明知是犯罪,却以放任不管使犯罪发生的犯罪行为.因此间接故意不存在犯罪中止.间接故意是犯罪已经发生才能称为间接故意犯罪. [法律依据]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24条规定:在犯罪过程中,自动放弃犯罪或者自动有效地防止犯罪结果发生的,是犯罪中止.对于中止犯,没有造成损害的,应当免除处罚:造成损害的,应当减轻处罚.

什么是间接故意与单位犯罪

间接故意犯罪是犯罪故意的一种类型,即明知自己的行为可能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并且放任这种结果发生的心理状态.所谓放任,是指行为人对于危害结果的发生,虽没有积极地追求,但也没有有效地阻止. 单位犯罪是指公司.企业.事业单位.机关.团体实施的依法应当承担刑事责任的危害社会的行为. [法律依据] 根据<刑法>第三十条,公司.企业.事业单位.机关.团体实施的危害社会的行为,法律规定为单位犯罪的,应当负刑事责任.

侵犯公民个人信息怎么界定犯罪

符合下列要件认定构成犯罪: 1.犯罪主体为国家机关或者金融.电信.交通.教育.医疗等单位本身以及单位的工作人员(自然人). 2.犯罪对象属于本单位在履行职权或公共服务职能中依法收集的个人信息. 3.客观上实施了出售或非法提供行为. 4.违反国家规定. 5.情节严重. 6.行为人主观上故意. [法律依据] <刑法>第253条之一,违反国家有关规定,向他人出售或者提供公民个人信息,情节严重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处或者单处罚金;情节特别严重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违反国

间歇性精神病人犯罪如何界定

间歇性精神病人犯罪,是指间歇性精神病人在正常时期实行犯罪.中国刑法规定,间歇性精神病人在精神正常时实施犯罪的,应当负刑事责任.间歇性精神病人的精神正常时期,指发作性精神病人的精神病间歇期以及重性精神病的彻底缓解期. 根据行为人的精神状况,判断行为人有无刑事责任能力,应按照以下两个标准进行: (1)医学标准.即从医学上看,实施刑法禁止的危害社会行为的人是否患有精神病,并且处于发病期,而不是彻底缓解期或间歇期. (2)心理学标准.即从心理学的角度看,行为人是否因患有精神病而导致其在实施刑法禁止的危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