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浒传的作者是谁主要内容是什么

《水浒传》作者施耐庵。

全书描写北宋末年以宋江为首的108位好汉在梁山起义,以及聚义之后接受招安、四处征战的故事。《水浒传》也是汉语文学中最具备史诗特征的作品之一。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用白话文写成的章回小说之一。版本众多,流传极广,脍炙人口.对中国乃至东亚的叙事文学都有极其深远的影响。

时间: 2024-10-03 00:33:11

水浒传的作者是谁主要内容是什么的相关文章

水浒传的作者施耐庵是什么朝代的

水浒传的作者施耐庵是元末明初朝代的.施耐庵江苏兴化人,出生于兴化白驹场,原名彦端,字肇瑞,号子安,别号耐庵.代表作品有<水浒传>.施耐庵是孔子七十二弟子之一施之常后裔,唐末施之常后人在苏州为家.其父名为元德,操舟为业,母亲卞氏,卞氏后裔亦迁江苏省大丰市境内.

水浒传的作者是谁朝代

水浒传的作者是施耐庵.施耐庵,元末明初的文学家,今江苏兴化人,出生于兴化白驹场(今江苏省盐城市大丰区),原名彦端,字肇瑞,号子安,别号耐庵.

水浒传的作者是谁什么朝代

<水浒传>的作者是施耐庵,元末明初的文学家,精通群经诸子,词章诗歌,天文.地理.医卜.星象等,35岁曾中进士,后弃官闭门著述,搜集整理关于梁山泊宋江等英雄人物的故事,最终写成"四大名著"之一的<水浒传>. 施耐庵原名叫彦端,一天,他写到<水浒传>中石秀智杀裴如海,头陀敲木鱼这一段,突然想到东林庵珍藏的木鱼木槌,便向徐麒问:你这庵里的木鱼木槌,为何像宝贝一样珍藏呢?徐麒说:这庵里原先住着一位老和尚,他念经拜佛用心极诚,一边念经一边敲木鱼.说着他用手指着

水浒传的作者是谁他还有哪些作品

水浒传作者是施耐庵:施耐庵,元末明初的文学家,本名彦端,汉族,今江苏兴化人:博古通今,才气横溢,举凡群经诸子,词章诗歌,天文,地理,医卜,星象等,一切技术无不精通,35岁曾中进士,后弃官归里,闭门著述,与门下弟子罗贯中一起研究<三国演义><三遂平妖传>的创作,搜集整理关于梁山泊宋江等英雄人物的故事,最终写成"四大名著"之一的<水浒传>:其作品还有<三遂平妖传>,<秋江送别>,<念奴娇·天南地北>,<蝶恋花·一

水浒传的作者是谁是什么朝代的

<水浒传>的作者一般认为是施耐庵著.明人大致有三种说法:施耐庵作.罗贯中作和施.罗合作.现在学术界大都认为施耐庵作.施耐庵生平不详.一般认为是元末明初人.吴梅<顾曲麈谈>记施耐庵即元末剧作家施惠,不甚可靠.自20世纪20年代以来,江苏兴化地区陆续发现了一些有关施耐庵的材料,如<施氏族谱><施氏长门谱>和<兴化县续志>所载的<施耐庵墓志>和<施耐庵传>等.但这些材料相互矛盾处不少,且有明显不可信处,因此对于这些材料的真伪问题

水浒传的作者是什么朝代的人

<水浒传>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用白话文写成的章回小说之一,也是汉语文学中最具备史诗特征的作品之一. 1.<水浒传>简介:<水浒传>,是中国四大名著之一,是一部描写宋江起义的长篇小说.全书通过描写北宋末年以宋江为首的108位好汉在梁山聚义,以及聚义之后接受招安.四处征战的故事,艺术地反映了中国历史上宋江起义从发生.发展直至失败的全过程,深刻揭示了起义的社会根源,满腔热情地歌颂了起义英雄的反抗斗争和他们的社会理想,也具体揭示了起义失败的内在历史原因. 2.作者简介:关于作者有两

三国演义和水浒传的作者各是谁

<三国演义>的作者为罗贯中,<水浒传>的作者为施耐庵,罗贯中和施耐庵的简介如下: 1.施耐庵:原名彦端,字肇瑞,号子安,别号耐庵.施耐庵生于兴化白驹镇,13岁入私塾读书,19岁考中秀才,29岁中举人,35岁中进士.35岁至40岁之间官钱塘二载,后与当道不合,复归苏州.至正十六年六十岁,张士诚据苏,征聘不应,与张士诚部将卞元亨相友善,后流寓江阴,在祝塘镇教书.71岁或72岁迁兴化,旋迁白驹场.施家桥.朱元璋屡征不应,最后居淮安卒,终年74岁. 2.罗贯中:罗贯中名本,字贯中,号

水浒传的作者是谁

<水浒传>,中国四大名著之一,是一部以北宋末年宋江起义为主要故事背景.类型上属于英雄传奇的章回体长篇小说.作者或编者一般被认为是施耐庵,现存刊本署名大多有施耐庵.罗贯中两人中的一人,或两人皆有.全书通过描写梁山好汉反抗欺压.水泊梁山壮大和受宋朝招安,以及受招安后为宋朝征战,最终消亡的宏大故事,艺术地反映了中国历史上宋江起义从发生.发展直至失败的全过程,深刻揭示了起义的社会根源,满腔热情地歌颂了起义英雄的反抗斗争和他们的社会理想,也具体揭示了起义失败的内在历史原因.

论文作者脚注写什么内容

1.标明作者在文章中直接或间接引用的任何其他人的语句出处. 2.标明文章中不常见的史实或事实的出处. 3.标明文章中借用他人的理论.论断.思想.观点或意见的出处.不标明出处不仅违反学术道德,而且可能触犯<著作权法>. 4.对文章中的某些观点进行资料性的补充说明这种补充如写入正文,可能打断正文中行文的流畅,使文章脉络不清. 5.对文章中的某些观点.不常见的专用名词.术语做必要的解释,这种解释如写入正文,可能打断正文中行文的流畅造成读者理解上的困难. 6.文章的引用参考文部分,参考文献仅需列出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