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同意曾点的理想的理由是什么

孔子同意曾点的理想的理由是:孔子曾经带领学生周游列国,宣传自己的思想学说,希望当政者重用他,并采纳他的政治主张,但是屡遭拒绝。孔子碰了一鼻子灰,免不了心灰意冷,产生一些消极隐退的想法。他曾跟颜渊说过一句话:用之则行,舍之则藏。意思是如果有人任用我们,能够推行自己的主张,那就竭尽全力做一翻事业;如果没有人任用我们,那就退身自隐,与世无争。因此,他单单赞赏曾皙的话。

时间: 2024-11-04 18:32:32

孔子同意曾点的理想的理由是什么的相关文章

侍坐孔子为什么同意曾皙的观点

孔子同意曾皙的观点的原因主要有两点: 1.儒家的治国理想是礼治.曾皙所描绘的一副其乐融融的景象就是社会安定.国家自主.经济稳定.天下太平,每个人都享受了真.善.美的人生的那种大同和谐社会.所表达的正是孔子所期望的境界: 2.孔子一生为推行自己的政治主张,周游列国,但到处碰壁,不为所用,晚年恬退避世的思想很突出.曾皙的观点中,不求为政之意正合孔子恬退避世之心,故孔子赞同.

侍坐中孔子为什么同意曾皙

1.曾皙是主张以礼治国,说的是礼治的结果,是太平盛世的图景,与孔子的"仁政""礼治""教化"的政治主张相符,因此孔子说"吾与点也". 2.曾皙是主张消极避世,符合孔子"道不行,乘桴浮于海"的主张,因此孔子说"吾与点也". <侍坐>记录了孔子和四位弟子关于个人志向抱负的一次讨论,是<论语>中最富于文学色彩的篇章之一.文章通过对人物语言及动作神态的记录,生动地表现了孔

孔子与孟子的治国理想分别是

孔子治理天下,不外"礼乐"二端.礼就是不僭越,君君,臣臣,父父,子子:乐就是"浴乎沂,风乎舞雩,沐而归",简单说来就是简政施仁:孔子赞同发展经济,赞同管仲,他说"微管仲,吾其披发左衽矣":赞同用适当的刑罚来惩戒,但是他不赞成滥施刑罚. 孟子认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认为可诛杀"独夫":认为乐也当用来治理国家,"古之乐犹今之乐",为君者当"与民同乐",以此来教化

孔子曾问曾子等几人志向的文章

这篇文章名叫<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 1.文章介绍: 此文选自<论语·先进>篇,标题为后人所加.文章记录的是孔子和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这四个弟子"言志"的一段话.生动再现了孔子和学生一起畅谈理想的情形.子路的轻率急躁,冉有的谦虚,公西华的委婉曲致,曾皙的高雅宁静,给人留下极其深刻的印象.是一段可读性很强的文章. 2.人物介绍: 子路,姓仲名由,字子路,即文中的"由": 曾晳,名点,字皙,即文中的"点" : 冉

孔子的理想是什么

孔子的理想:修君子之身,齐德行之家,以仁政治国,平战乱天下:克己复礼,恢复西周的分封制,宗法制,礼乐制. 孔子认为完善修养是能够达到贫而乐道.富而好礼这样的理想境界,他追求"克己复礼",悠悠万事,唯此为大. 也可以理解为仁,仁与礼不矛盾,在这个意义上,许多人认为孔子的核心价值观和理想追求是"仁者爱人"和"和而不同".

君子是孔子所赞同的理想人格表现

君子是孔子的人格理想.君子以行仁.行义为己任.君子也尚勇,但勇的前提必须是仁义,是事业的正当性.君子处事要恰到好处,要做到中庸.人并非天生就是君子,要成为君子,必须加强修养.修养不仅包括内在精神的修养,还包括文.艺的培养.孔子讲君子,主要是从道德品质上立论的.君子由原来意义上的有位之人,演变为孔子心目中的具有理想人格之人.虽然孔子也讲圣人,但是在孔子看来,圣人是可遇而不可求的."圣人吾不得而见之矣:得见君子者,斯可矣.

孔子为什么喟然叹曰吾与点也

孔子喟然叹曰吾与点也表达了对曾晳勾勒出的太平盛世的和乐景象的赞同,这一景象既符合儒家礼义之邦的治国理想,又符合孔子晚年隐含的出世隐居心态,深深地感动了他,因而他"喟然叹曰我与点也". 这句话出自<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选自<论语·先进>篇,标题为后人所加.文章记录的是孔子和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这四个弟子"言志"的一段话.生动再现了孔子和学生一起畅谈理想的情形.子路的轻率急躁,冉有的谦虚,公西华的委婉曲致,曾皙的高雅宁静,给人留下

如何理解孔子吾与点也这句话

这句话出自<侍坐>.意思为,孔子说:"我与曾点的观点一样啊." 点:指曾点,人名,孔子的学生. 夫子几乎是情不自禁喟然叹曰:吾与点也.孔子为什么独独"与点"呢? 对于这个问题,历来是有争议的.概括起来说,大致有以下五种代表性说法: ①孔子与曾点者,以点之言为太平社会之缩影也. ②全文突出了儒家的礼乐治国的理想. ③"道不行,乘桴浮于海"."欲居九夷"."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

简述对孔子礼与仁的认识

孔子在个体层面主张"仁.礼"之德性与德行.德道思想体系是以性善论为基础,以立人极为旨归,以人道与天道.地道相会通,人道中庸又适时之变为方法论的完足思想体系.孔子的仁说,体现了人道精神,孔子的礼说,则体现了礼制精神,即现代意义上的秩序和制度.孔子晚年时期的最高理想称之为"大同",在大同的世界里,天下的人,不止以自己的家人为亲,不止以自己的父母儿女为爱,而是相互敬爱,爱天下所有的人.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孩子们都能获得温暖与关怀,孤独的人与残疾者都有所依靠,男人各自有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