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应台的目送写于哪一年

《目送》是一本极具亲情,感人至深的文集。写父亲的逝,母亲的老,儿子的老,鹏有的牵挂,兄弟的携手同行。写失败和脆弱,失落和放手,写缠绵不舍和绝然的虚无。他写尽了幽微,如烛光冷照山壁。这是一本生死笔记,深邃忧伤又美丽,正如作者所说:“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你站在小路的这一端,看着他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的告诉你,不用追。”

作者简介:龙应台,1952年生于中国台湾,现代作家。代表作有《孩子你慢慢来》《亲爱的安德烈》等,是一名真正的文化批评家和优秀的文化建设者。被誉为华人最有力的一支笔,针砭时事,以有情眼光观察社会。

时间: 2024-08-17 11:51:09

龙应台的目送写于哪一年的相关文章

龙应台的目送有多少字

<目送>是一本生死笔记,深邃,忧伤,美丽.<目送>的七十三篇散文,写父亲的逝.母亲的老.儿子的离.朋友的牵挂.兄弟的携手共行,写失败和脆弱.失落和放手,写缠绵不舍和绝然的虚无.她写尽了幽微,如烛光冷照山壁.散文集共由七十三篇散文组成,是为一本情感性的文集.书中,龙应台写父亲的死亡.母亲的衰老和失智:写对父母的怜惜和体恤,写兄弟携手共行,儿子的离别,朋友的牵挂:写自己的失败和脆弱,失落和放手,以及一个人的走路.赏树.观鸟.拍照.生活等.从牵着孩子幼小的手.情意满满的亲情,到青春后期孩

龙应台的十七岁

这篇文章选自龙应台<目送>集,在这篇文章来讲就是母亲看着自己的孩子一点点长大.与自己疏远而只能目送他们长大. 这一篇讲的是父母与子女一代的代沟,母亲希望与儿子交流自己的心得体会和一些知识发现,儿子却觉得她很"小孩",这便是两代之间的代沟,母亲想亲近,儿子却在疏远. 还有关于伞的情节,也表现代代的轮回,每个人的十七岁都在拒绝母亲的伞,母亲也一样. 龙应台的这个集子的文章都是用一点淡淡的哀愁写自己无法阻止的事情:儿子的长大.疏远,父母的老去.离开.

龙应台目送的赏析详细一点的.

赏析如下: 步入中年,拥有年轻时所向往.所追求的一切,包括名利.地位.资本,但是平静下来才发现父亲已经远去.母亲也在慢慢的老去.儿子们挣脱自己的保护要远行.朋友们在曲终之际渐渐散去.兄弟姐妹各自经营着自己的生活,在别人眼中拥有一切的"我"却无力将他们挽留,环顾四周,唯有任凭他们渐行渐远,默默"目送". 有没有在这里找到你的影子,这里的"我"又是多少个我们的写照?这本书与其说是龙应台女士对自己生活的回顾与反省,倒不如说是照出了我们每个人的成长历程,

龙应台作品有哪些

龙应台作品有以下这些: 1.<龙应台评小说> 2.<野火集> 3.<野火集外集> 4.<人在欧洲> 5.<龙应台杂文精品> 6.<从东欧看台湾> 7.<龙应台评小说> 8.<写给台湾的信> 9.<看世纪末向你走来> 10.<孩子你慢慢来> 11.<美丽的权利> 12.<人在欧洲> 13.<目送> 14.龙应台(1952年2月13日-),出生于中国台湾,

龙应台短篇散文

龙应台的著名短篇散文有: <百年思索>:在本书中,作者用她的眼光看世界,看中国,抒写了她对历史的反思,对中西文化的思索,对未来的展望.<目送>:<目送>是一本生死笔记,深邃,忧伤,美丽.<目送>的七十三篇散文,写父亲的逝.母亲的老.儿子的离.朋友的牵挂.兄弟的携手共行,写失败和脆弱.失落和放手,写缠绵不舍和绝然的虚无.她写尽了幽微,如烛光冷照山壁.<亲爱的安德烈>:通过此书,龙应台跟孩子分享了自己成长的南部小渔村,叙述了贫穷而缺乏养分的环境,让他

龙应台的时间想表达什么意思

龙应台的<时间>表达的是时间亘古不变无法丈量,感叹时间的流逝无可挽留,生命的逝去亦无可挽留.也同样表达对时间的目送,对生命的目送. 龙应台,1952年2月13日生于台湾高雄县大寮乡眷村,现代作家.中华民国文化部部长.1974年毕业于国立成功大学外文系后,赴美国求学,后获堪萨斯州立大学英美文学博士.1988年迁居德国,在法兰克福大学任教授.1994年,出版<人在欧洲>.1998年,她的三部书<啊,上海男人>.<这个动荡的世界>.<故乡异乡>在上海相

龙应台有哪些小说

龙应台有以下小说: <野火集>:内容记录了20年来台湾曾经的青春炙热,龙应台常常针对一种社会现象,一类具体事物,甚至于一个人.一句话.一件事,给予无情的透视和直接的批评,马上让人心有戚戚焉,激起大家的同感.<中国人你为什么不生气>:作者针对社会生活中违反社会公德,破坏自然漠视姑息的现象:用一连串的''你为什么不生气?''发出怒吼和指责,引起读者的反省和自鸣.<百年思索>:作者用她的眼光看世界,看中国,抒写了她对历史的反思,对中西文化的思索,对未来的展望.<面对大海

龙应台的书

龙应台,1952年2月13日生于中国台湾高雄大寮乡眷村,现代作家.曾担任"台湾文化部部长". 龙应台写的书有<中国人,你为什么不生气> <大江大海1949> <龙应台评小说> <野火集> <人在欧洲> <写给台湾的信> <看世纪末向你走来> <美丽的权利> <干杯吧托玛斯曼> <我的不安> <百年思索> <银色仙人掌> <面对大海的时候&

如何评价龙应台大河就是大河

<大河就是大河>跟<我的祖国>都是标志性的红歌,龙应台能在大场合下这样力挺红歌是值得称颂的.从龙应台的立场来看,正如本文开头所说的,听歌的感受会因人而异,最起码在很大一部分人中间有共同的感受.情绪体验和人生感悟,但是感受会因人而异,往往是对具有自然属性的东西感受的共同点大,比如对自然景色的赞美,人生际遇与自然景色的交融引起的喜怒哀乐,而对具有社会属性的东西的感受就会明显打上阶级和政治的烙印,这部分人认为美好的东西,另外一些人可能恰恰相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