鹬蚌相争渔人得利的意思

意思是比喻双方争执不下,两败俱伤,让第三者占了便宜。鹬:长嘴水鸟;蚌:有贝壳的软体动物。出自西汉·刘向《战国策·燕策二》:而鹬啄其肉,蚌合而钳其喙。鹬曰:今日不雨,明日不雨,即有死蚌。蚌亦曰:今日不出,明日不出,即有死鹬。两者不肯相舍,渔者得而并禽。

成语故事:

战国时期赵国准备攻打燕国,燕王派苏代去赵国游说赵王不要战争,讲述一只河蚌在岸上夹住一只鹬鸟的长嘴,双方争执不让,最后被一个渔翁轻易擒住。如果燕赵发生战争,秦国就像渔翁那样轻易吞并燕赵。赵王只好放弃战争的打算。

时间: 2024-10-07 06:45:35

鹬蚌相争渔人得利的意思的相关文章

鹬蚌相争渔人得利的成语故事

战国时候,赵国要去攻打燕国,燕国派谋士苏代去劝说赵王.苏代就给赵王讲了这样一个故事:一只大蚌在河滩上晒太阳,它刚刚张开贝壳,水鸟鹬就伸出长嘴去啄蚌肉,蚌连忙收紧贝壳.将鹬的长嘴夹住了.鹬鸟生气地说:"今天不下雨,明天不下雨,我看你怎么活下去?蚌也毫不让步地说:"今天不放你,明天不放你,我瞧你也活不成!正当鹬和蚌闹得不可开交的时候,被一位渔翁发现,他毫不费力就把它们捉住了.苏代告诉赵王,赵国攻打燕国就如同鹬蚌相争,两国都得不到好处,而强大的秦国就会像渔翁一样得到便宜.这个故事后来被概括成

鹬蚌相争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鹬蚌相争>选自<战国策・燕策>.记载辩士苏代借用民间流传的寓言故事来说明赵燕相持会给两国都带来祸害,从而阻止了赵国攻打燕国.<鹬蚌相争>讲的是鹬与蚌相互钳制,互不相让,却让渔人从中获利的故事. 原文:赵且伐燕,苏代为燕谓惠王曰:"今者臣来,过易水.蚌方出曝,而鹬啄其肉,蚌合而箝其喙.鹬曰:'今日不雨,明日不雨,即有死蚌!'蚌亦谓鹬曰:'今日不出,明日不出,即有死鹬!'两者不肯相舍,渔者得而并禽之.今赵伐燕,燕赵久相支,以敝大众,臣恐强秦之为渔夫也.故愿王之熟

鹬蚌相争的动物是什么生肖

鹬蚌相争的动物是生肖鸡,因为鹬蚌相争的鹬是鸟,蚌的外形像又字,所以是鸡. 鸡是一种家禽,家鸡源出于野生的原鸡,其驯化历史至少约4000年,但直到1800年前后鸡肉和鸡蛋才成为大量生产的商品.鸡的种类有火鸡.乌鸡.野鸡等.而且鸡也是12生肖中的一属.

鹬蚌相争怎么读

1.鹬蚌相争的读音为[yùbàngxiāngzhēng]. 2.鹬蚌相争,意思是比喻双方相持不下,而使第三者从中得利."鹬蚌相争,渔翁得利"的省语. 3.出自清·湘灵子<轩亭冤·哭墓>:"波翻血海全球悯,问谁敢野蛮法律骂强秦?笑他鹬蚌相争演出风云阵."

鹬蚌相争出自哪里

<鹬蚌相争>选自<战国策·燕策>.记载辩士苏代借用民间流传的寓言故事来说明赵燕相持会给两国都带来祸害,从而阻止了赵国攻打燕国. 它告诉人们:在各种纷乱复杂的矛盾斗争中,如果对立的双方争持不下,结果会两败俱伤,使第三者坐收渔利.

鹬蚌相争中说明了什么的道理

同志之间.朋友之间,应当团结互助,而不应当勾心斗角,要看清和对付共同的敌人.否则,就必然会造成可乘之机,让敌人钻了空子,彼此都遭受灾难. 鹬蚌相争(又称:蚌鹬相争),出自清·湘灵子<轩亭冤·哭墓>,一般与"渔翁得利"连用,是"鹬蚌相争,渔翁得利"的省语,意思是鹬和蚌争斗对抗,僵持不下,使过路的渔翁捡了便宜,比喻前两方争斗使第三方得利.

鹬蚌相争的鹬是什么鸟

鹬是鸟纲鸻形目鹬科鸟类的统称,一般腿.嘴比较长比较直,常在水边吃青蛙.软体动物等."鹬蚌相争,渔翁得利"成语.比喻双方相持不下,而使第三者从中得利.选自<战国策·燕策>. 它是分布于中国38种"鹬"类动物中,喜爱啄食蚌内体肉的鸟类,其他的种类多以小鱼虾和软体动物为食.另外按照分布地情况也比较符合.丘鹬多夜间活动.白天常隐伏在林中或草丛中,夜晚和黄昏才到附近的湖畔.河边.稻田和沼泽地上觅食.

从鹬蚌相争中明白了什么道理

<鹬蚌相争>的启示:处理事情要注意外部的情况,懂得权衡得失,化解矛盾,互相谦让.否则,只顾与对手争强好胜,只会两败俱伤,使第三者得利.处理事情要注意外部的情况,否则,只顾与对手争强好胜,只会两败俱伤使第三者得利.人不能只为贪图小利而因小失大活人不能互不相让为一点小事就你争我夺.

鹬蚌相争渔翁得利是啥意思

鹬蚌相争,渔翁得利比喻双方争执不下,两败俱伤,让第三者占了便宜.鹬蚌相争是战国时谋士苏代游说赵惠王时所讲的一则寓言故事.当时赵王想要攻打燕国,苏代替燕王跟赵王说赵国和燕国争战不休,不过是"鹬蚌相争"而已,必定让秦国得"渔翁之利".今天这篇寓言告诉人们,在错综复杂的矛盾斗争中,要警惕真正的敌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