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尺巷的来历

千里家书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长城万里今犹存,不见当年秦始皇”。这首“让墙诗”就出自六尺巷一段历史典故。史料记载张文瑞公居宅旁有隙地,与吴氏邻,吴氏越用之。家人驰书于都,公批书于后寄归。家人得书,遂撤让三尺,故六尺巷遂以为名焉。

时间: 2024-11-04 02:08:20

六尺巷的来历的相关文章

六尺巷在哪里 有什么历史典故呢

1.六尺巷,位于安徽省桐城市的西南一隅,全长100米.宽2米,建成于清朝康熙年间(1662年-1722年),巷道两端立石牌坊,牌坊上刻着"礼让"二字. 2."千里家书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长城万里今犹存,不见当年秦始皇".这首"让墙诗"就出自六尺巷的一段历史典故. 3.史料记载:张文端公居宅旁有隙地,与吴氏邻,吴氏越用之.家人驰书于都,公批书于后寄归.家人得书,遂撤让三尺,故六尺巷遂以为名焉.

六尺巷位于安徽哪里

六尺巷位于安徽省桐城市内,现为参观的知名景点,是安徽名气最大的巷子. 六尺巷,位于安徽省桐城市的西南一隅,全长100米.宽2米,建成于清朝康熙年间,巷道两端立石牌坊,牌坊上刻着"礼让"二字."千里家书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

安徽六尺巷在哪里

六尺巷,位于安徽省桐城市的西南一隅,全长100米.宽2米,建成于清朝康熙年间(1662年-1722年),巷道两端立石牌坊,牌坊上刻着"礼让"二字. 千里家书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长城万里今犹存,不见当年秦始皇".这首"让墙诗"就出自六尺巷的一段历史典故.史料记载:张文端公居宅旁有隙地,与吴氏邻,吴氏越用之.家人驰书于都,公批书于后寄归.家人得书,遂撤让三尺,故六尺巷遂以为名焉.

六尺巷位于哪个省

六尺巷,位于安徽省桐城市的西南一隅,全长100米.宽2米,建成于清朝康熙年间(1662年-1722年),巷道两端立石牌坊,牌坊上刻着"礼让"二字. "千里家书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长城万里今犹存,不见当年秦始皇".这首"让墙诗"就出自六尺巷的一段历史典故.史料记载:张文端公居宅旁有隙地,与吴氏邻,吴氏越用之.家人驰书于都,公批书于后寄归.家人得书,遂撤让三尺,故六尺巷遂以为名焉.

六尺巷的故事

故事:六尺巷的典故之所以成为一段历史佳话,源于张家与邻里之间的土地纠纷.清康熙年间,张英担任文华殿大学士兼礼部尚书.他老家桐城的官邸与吴家为邻,两家院落之间有条巷子,供双方出入使用.后来吴家要建新房,想占这条路,张家人不同意.双方争执不下,将官司打到当地县衙.县官考虑到两家人都是名门望族,不敢轻易了断.这时,张家人一气之下写封加急信送给张英,要求他出面解决.张英看了信后,认为应该谦让邻里,他在给家里的回信中写了四句话:千里来书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万里长城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家人阅罢,明白

六尺巷在什么地方啊

安徽省中部偏南的地方,有个盛产桐油的县,叫桐城.桐城不但出桐油,而且出秀才,清代的大散文家方苞.刘大槐.姚鼎,都是桐城人,被称作"桐城派".桐城县城里,有一条小巷,叫"六尺巷"."六尺巷"位于桐城市区西后街.这条小巷,六尺多宽.百米来长,不过是条平平常常的小胡同.但它却有一段佳话,为诗书礼仪之乡的桐城,添了不少光彩.

千里家书只为墙中的六尺巷位于哪里

安徽省桐城市.六尺巷,位于安徽省桐城市的西南一隅,全长100米.宽2米,建成于清朝康熙年间,巷道两端立石牌坊,牌坊上刻着"礼让"二字."千里家书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万里长城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这首"让墙诗"就出自六尺巷的一段历史典故. 史料记载:张文端公居宅旁有隙地,与吴氏邻,吴氏越用之.家人驰书于都,公批书于后寄归.家人得书,遂撤让三尺,故六尺巷遂以为名焉. 2006年11月21日,时任国务委员唐家璇在参观六尺巷后,题辞:"

张廷玉与六尺巷的故事是怎样的

根据历史记载,当年有一位在朝中任大官的张英,在老家桐城的一处府宅与吴姓住宅相邻.由于吴宅在修建围墙时,越界占了张家的二尺地,且无论如何都不肯退让.由于两家住宅都是家族祖上的宅基,时间久远,界限已难以分明,两家人将此事闹到官府,由于双方都颇具来头,县令也没有头绪难以了断.张家人见此时难分难解,于是写了一封家书,千里迢迢送到京城的张英手中,张英看完来信后,回了一首诗寄回老家.意思是,千里传家书竟然只为了一堵墙这样的区区小事,他占了两尺算得了什么,哪怕让他三尺又何妨呢,基业家产,生不带来死不带去,何必

六尺巷讲的什么道理

六尺巷的故事告诉我们和睦.包容忍让.平等待人,作为一种美德,从古至今,源远流长.在建立和谐社会进程中,这种谦和礼让的传统更需要发扬.胸襟开阔.雍容大度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心有多大,快乐就有多少.我们要学会释然,学会放低,才会收获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