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清照被誉为什么

李清照,号易安居士,南宋杰出女文学家,章丘明水人。以词著名,兼工诗文,并著有词论,在中国文学史上享有崇高声誉,后人认为她的词“不徒俯视巾帼,直欲压倒须眉”,被称为“宋代最伟大的一位女词人,也是中国文学史上最伟大的一位女词人”,有“千古第一才女”之美誉。

时间: 2025-01-10 08:27:22

李清照被誉为什么的相关文章

李清照是词圣吗

李清照是词圣.李清照,宋代著名女词人,号易安居士,济南章丘(今属山东济南)人.她出生于书香门第,擅长书.画,通晓金石,而尤精诗词,被誉为"一代词圣"."千古第一才女".1101年,李清照18岁,与时年21岁的太学生赵明诚在汴京成婚.结婚后,两人相互支持,研文治学,搜求金石书画古籍,度过了一段平生少有的和美岁月.

李清照被称为什么

李清照被称为"宋代最伟大的一位女词人,也是中国文学史上最伟大的一位女词人"有"千古第一才女"之美誉.李清照(1084至约1156年),宋代(两宋之交)女词人,号易安居士,她的词作独步一时,流传千古,被誉为"词家一大宗".她的词分前期和后期.前期多写其悠闲生活,多描写爱情生活.自然景物,韵调优美.

我对李清照的认识

李清照是宋代女词人,号易安居士,济南章丘人.生于宋神宗元丰七年,约卒于宋高宗绍兴二十六年.她出生于书香门第早期生活优裕,其父李格非藏书甚富,她小时候在良好的家庭环境中打下文学基础. 李清照是中国古代罕见的才女,她擅长书.画,通晓金石,而尤精诗词.她的词作独步一时,流传千古,被誉为词家一大宗.她的词分前期和后期.前期多写其悠闲生活,多描写爱情生活.自然景物,韵调优美.如<一剪梅>等.后期多慨叹身世,怀乡忆旧,情调悲伤.如<声声慢>.她的人格像她的作品一样令人崇敬.她既有巾帼之淑贤,更

李清照是谁

李清照,宋代女词人,号易安居士,济南章丘人,生于宋神宗元丰七年,约卒于宋高宗绍兴二十六年,是中国古代罕见的才女,她擅长书.画,通晓金石,而尤精诗词,她的词作独步一时,流传千古,被誉为"词家一大宗",代表作有<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声声慢·寻寻觅觅>等,她的人格像她的作品一样令人崇敬,她既有巾帼之淑贤,更兼须眉之刚毅,既有常人愤世之感慨,又具崇高的爱国情怀,一生经历表面繁华.危机四伏的北宋末年和动乱不已.偏安江左的南宋初年.

李清照是什么居士

李清照是中国古代罕见的才女,她擅长书.画,通晓金石,而尤精诗词,她的词作独步一时,流传千古,被誉为词家一大宗,她的词分前期和后期,前期多写其悠闲生活,多描写爱情生活.自然景物,韵调优美,如<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等,后期多慨叹身世,怀乡忆旧,情调悲伤,如<声声慢寻寻觅觅>,她的人格像她的作品一样令人崇敬,她既有巾帼之淑贤,更兼须眉之刚毅,既有常人愤世之感慨,又具崇高的爱国情怀.

李清照是否裹了脚

答案:李清照裹了脚 李清照简介: 李清照,号易安居士,汉族,山东章丘人,宋代最著名的女词人,婉约词派代表.李清照是中国古代罕见的才女,她擅长书.画,通晓金石,而尤精诗词.她的词作独步一时,流传千古,被誉为"词家一大宗".她的词分前期和后期.前期多写其悠闲生活,多描写爱情生活.自然景物,韵调优美,有"千古第一才女"之称. 裹脚简介: 裹脚即缠足,是一种古代女性习俗,指把女子的脚用长布条紧紧缠住,使脚畸形变小,以为美观.在缠足时代,大多数妇女从四.五岁起便开始裹脚,直到

李清照纪念堂在趵突泉里面吗

山东济南李清照纪念堂位于趵突泉公园内,漱玉泉旁,1959年始在原丁公祠处辟建而成,1999年进行较大规模扩修建,现今面积达4000余平方米,纪念堂采用宋代建筑风格,整个建筑布局精巧和谐,格调朴实.淡雅.大方,恰当地体现了女词人的身份.气质和风度. 宋代女词人李清照,被誉为"词国皇后",曾"词压江南,文盖塞北".自明朝以来,中国出现了四处"李清照纪念馆"和多处"藕神祠".然而,迄今为止,规模最大.品位最高的应当属坐落在词人故里山

关于李清照简介

李清照(1084-约1156年),宋代(两宋之交)女词人,号易安居士,济南章丘(今属山东济南)人.她出生于书香门第,小时候就在良好的家庭环境中打下文学基础.出嫁后,与丈夫赵明诚共同致力于金石书画的搜集整理,共同从事学术研究.金兵入据中原后,流落南方,赵明诚病死,李清照境遇孤苦.一生经历了表面繁华.危机四伏的北宋末年和动乱不已.偏安江左的南宋初年. 李清照是中国古代罕见的才女,她擅长书.画,通晓金石,而尤精诗词.她的词作独步一时,流传千古,被誉为"词家一大宗".她的词分前期和后期.前期多

李清照是个什么样的女子

李清照,宋代女词人,李清照是中国古代罕见的才女,她擅长书.画,通晓金石,而尤精诗词,她的词作独步一时,流传千古,被誉为词家一大宗.她的人格像她的作品一样令人崇敬,她既有巾帼之淑贤,更兼须眉之刚毅,既有常人愤世之感慨,又具崇高的爱国情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