芡实怎么炒

芡实南瓜粥的主料:南瓜,芡实,大米,水。

1、芡实洗干净用冷水浸泡1个小时。

2、大米洗干净用冷水浸泡。

3、南瓜洗干净。

4、南瓜去皮去瓤。

5、南瓜切成滚刀块。

6、芡实倒入电饭煲内胆。

7、南瓜放入电饭锅内胆,再加适量水,将电饭煲内胆放入电饭煲盖上盖通电选煮粥档煲。

8、再开锅,将大米洗干净入锅同煲,煲粥时间到,断电,焖一会即可盛出享用。

时间: 2024-09-20 10:30:38

芡实怎么炒的相关文章

芡实要炒吗

芡实可以炒.芡实分生用和炒用两种.生的芡实主要以补肾为主,而一些药店中出售的炒芡实则以健脾开胃为主.芡实含有丰富的淀粉,在生吃时慢慢咀嚼还能使淀粉在口腔内分解为麦芽糖,能给人一种清甜的口感.芡实性状:呈类球形,多为破粒,完整者直径5-8mm.表面有棕红色内种皮,一端黄白色,约占全体1/3,有凹点状的种脐痕,除去内种皮显白色.质较硬,断面白色,粉性.气微,味淡.

祛湿芡实需要炒吗

祛湿芡实不需要炒.芡实始载于<神农本草经>,列为上品,又名鸡头子,历版<中国药典>均有记载,为睡莲科1年生水生草本植物芡的干燥成熟种仁,具有益肾固精.补脾止泻.祛湿止带的功效. 主治梦遗.滑精,遗尿.尿频,脾虚久泻,白浊.带下.素有"水中人参"和"水中桂圆"的美誉,是传统的中药材和珍贵的天然补品.芡实是芡属下唯一的一个物种,有南芡和北芡之分.南芡,也称苏芡,为芡的栽培变种,原产苏州郊区,现主产于湖南.广东.皖南及苏南一带,植株个体较大,地上器

芡实怎么炒才好吃

1.炒芡实:取净芡实,置预热炒制容器内,用文火加热,炒至微黄色,具香气时,取出晾凉.用时捣碎. 2.麸炒芡实:先将麸皮放热锅内,用中火加热,炒至烟起,再将净芡实倒入,拌炒至鲜黄色,取出,筛净麸皮,放凉.用时捣碎.

芡实的功效与作用及食用方法

1.炒制芡实:取净芡实放置锅内,宜用文火加热炒至微黄色时,将其取出,放凉后收藏即可. 2.土制芡实:取伏龙肝粉置锅内,用文火加热炒至松时,放入净芡实,炒至微黄色,取出,筛去伏龙肝粉,晾凉,每净芡实100kg,用伏龙肝粉20kg. 3.芡实治白浊:用芡实粉.白茯苓粉.化黄蜡和蜜作丸子.如梧子大.每服百丸,盐汤送下.此方甸分清丸.可以生食.但味道生涩,药用作用不大. 4.<本草新编>记载:芡实,佐使者也,其功全在补肾去湿.夫补肾之药,大多润泽者居多,润泽者则未免少湿矣.芡实补中去湿,性又不燥,故能

芡实能生吃吗

芡实能生吃. 芡实和莲子一样都属于睡莲科的植物种子,这两种种子都能直接生吃,并且芡实含有丰富的淀粉,在生吃时慢慢咀嚼还能使淀粉在口腔内分解为麦芽糖,能给人一种清甜的口感,很好吃. 芡实分为炒制品和生品两种,在中药材中生的芡实主要是补肾涩精的功效,适合肾虚者食用,而炒制的芡实主要功效在健脾开胃,适合食欲不佳的人食用.

红豆薏米芡实茶伤胃吗

不会,还能养胃,红豆薏米在<神农本草经>将其列为上品,可以治湿痹,利肠胃.正确的祛湿健脾胃食疗方是出自<本草纲目>的赤小豆薏仁茶,包含有赤小豆(祛湿解毒),薏米仁(祛湿消肿)芡实(健脾祛湿)等成分,薏米仁最好炒过去寒性.

长期吃芡实有什么好处

1.芡实治梦遗漏精 鸡头肉末.莲花蕊末.龙骨(别研).乌梅肉(焙干取末)各一两.上件煮山药糊为丸,如鸡头大.每服一粒,温酒.盐汤任下,空心. 2.芡实治精滑不禁 沙苑蒺藜(炒).芡实(蒸).莲须各二两,龙骨(酥炙).牡蛎(盐水煮一日一夜,煅粉)各一两.共为末,莲子粉糊为丸,盐汤下. 3.芡实治小便频数及遗精 用秋石.白茯苓.芡实.莲子各二两,共研为末.加蒸枣做成成丸子,如梧子大.每服三十丸,空心服,盐汤送下.此方名四精丸. 4.芡实治白浊 用芡实粉.白茯苓粉.化黄蜡和蜜作丸子.如梧子大.每服百丸

炒火锅底料需要什么香料

火锅底料目前在火锅店里出现的有骨头浓汤底料.鱼汤底料.仔鸡汤底料等.常见的炒火锅底料有大豆油.食盐.味精.鸡精.白糖.八角.花椒.桂皮.小茴香.白胡椒.橘皮.砂仁.月桂(香叶).孜然(枯茗).白芷.姜.百合.小葱.蒜.山药.高良姜.薏苡仁.莲子.芡实.丁香.桂圆.肉豆蔻.枣.白果.黑芝麻.芫荽.山楂.枸杞子.甘草等. 制作火锅底料用到的原料有,牛油,清油,猪油,鸡油,葱姜蒜,豆豉,冰糖,各种香料,豆瓣酱,滋粑辣椒.网上有很多火锅底料的做法,制作方法大同小异,但是每个材料的份量要求需要注意控制.火

芡实粳米粥怎么做

1.生芡实同麦麸炒至黄色后,每次取15-20克,选粳米(或糯米)30克,置沙锅内加水500毫升,用文火煎至微滚,到并保持粥汤稠而上见粥油为度.每早晚空腹各服一次,在温热时食用. 2.效用:芡实为睡莲科一年生水生草本植物成熟的芡实种仁,性味甘涩而平,入脾.肾二经,具有健脾止泻,益肾固精之功效.芡实粥在<汤仁本草>.<食鉴本草>等书中均有记载,是取芡实和粳米加水煮成.[适应症状]脾虚久泻.带下.肾气虚.精关不固.遗尿.小便频数.尿浊等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