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的典故

1、孔子离开曹国到宋国后,和弟子们在大树下练习礼仪。宋国的司马桓魋想杀掉孔子,就把大树给砍了。有位弟子催促孔子快走。孔子说:“上天既然使我具备圣德之性,桓魋又能把我怎样呢?”顺境不贪,逆境反喜,一切都是磨练自己的机会,心存正义、自强不息,感恩桓魋,感恩对手;

2、子路问孔子:“君子崇尚勇敢吗?”孔子答道:“君子以义作为最高尚的品德,君子有勇无义就会作乱,小人有勇无义就会偷盗。”一个人崇尚勇敢,这本身并没有错,但这种勇敢是有制约、有前提的,其前提就是要符合道义,坚守道德底线;

3、孔子弟子公孙赤出使齐国,冉求替他的母亲向孔子请求补助一些谷米。孔子给她六斗四升,冉求请求再增加一些。孔子说再给她二斗四升,冉求认为太少,给了公孙赤母亲更多。孔子说:“公孙赤到齐国去,肥马轻裘,威风凛凛。我听说过君子只雪中送炭,而不是锦上添花。”帮助他人周急不济富,对年轻人救急不救穷,这是君子的态度。

时间: 2024-10-13 12:11:43

孔子的典故的相关文章

一担重泥拦子路是什么意思

一担重泥拦子路的意思是一担重泥拦住了子路的去路.这句诗出自一个关于孔子的典故.孔子,子姓,孔氏,名丘,字仲尼,鲁国陬邑人,祖籍宋国栗邑,中国古代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 孔子开创私人讲学之风,倡导仁义礼智信.有弟子三千,其中贤人七十二.曾带领部分弟子周游列国十三年,晚年修订六经.去世后,其弟子及再传弟子把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语录和思想记录下来,整理编成<论语>.该书被奉为儒家经典.

孔子见老子的典故是什么

孔子见老子是指历史上春秋末期孔子见老子之事.其记载的壁画发现于包括山东.江苏.河南.陕西和四川在内的黄河中下游与长江中下游地区.孔子见老子历史上共有四次. 孔子见老子的典故: 1.<礼记曾子问>:鲁昭公七年即公元前535年,孔子17岁时问礼于老子,地点在鲁国的巷党: 2.<史记老子韩非列传>:在春秋昭公二十四年即公元前前518年,地点在周都洛邑今洛阳: 3.<庄子天运>:在孔子53岁时,即周敬王二十二年公元前498年,地点在沛的: 4.<吕氏春秋当染>:会面

孔子与颜回的典故

典故: 孔子在陈国和蔡国之间的地方受困,饭菜全无,七天没吃上米饭了.白天睡在那,颜回去讨米,讨回来后煮饭,快要熟了.孔子看见颜回用手抓锅里的饭吃.一会,饭熟了,(颜回)请孔子吃饭,孔子假装没看见颜回抓饭吃的事情.孔子起身说:"刚刚梦见我的先人,我自己先吃干净的饭然后才给他们吃."颜回回答道:"不是那样的,刚刚碳灰飘进了锅里(弄脏了米饭),丢掉又不好,就抓来吃了."孔子叹息道:"(按说)应该相信眼睛(看见)的,但是眼睛也不一定可信:应该相信自己的心,自己的心

孔子读易经是成语什么的典故

典故出自<史记孔子世家>:"读<易>,韦编三绝." 孔子"晚年喜易",花了很大的精力,反反复复把<周易>全部读了许多遍,又附注了许多内容,不知翻开来又卷回去地阅读了多少遍.通常认为,孔子这样读来读去,把串连竹简的牛皮带子也给磨断了几次,不得不多次换上新的再使用.以此比喻读书勤奋用功.

孔子在什么地方讲学

杏坛."杏坛"的典故最早出自于庄子的一则寓言.庄子在那则寓言里,说孔子到处聚徒授业,每到一处就在杏林里讲学.休息的时候,就坐在杏坛之上.后来人们就根据庄子的这则寓言,把"杏坛"称作孔子讲学的地方,也泛指聚众讲学的场所.后来,人们在山东曲阜孔庙大成殿前为之筑坛.建亭.书碑.植杏.北宋时,孔子后代又曲阜祖庙筑坛,球植杏树,遂以"杏坛"名子.

丧家之犬的典故和谁有关

丧家之犬的典故和孔子有关.典故出处是<史记-孔子世家>孔子适郑,与弟子相失,孔子独立郭东门.郑人或谓子贡曰:东门有人,其颡尧,其项类皋陶,其肩类子产,然自要以下不及禹三寸,累累若丧家之狗.子贡以实告孔子,孔子欣然笑曰:形状,末也.而谓似丧家之狗,然哉!然哉!孔子的精神家园是"周礼",是自家的传统文化之一,因此算不上是"丧家狗".至于孔子"四处游说,梦想恢复周盛世,安定天下百姓",有时不免"颠沛流离",被某个人看到讥

孔子讲学的地方叫啥

孔子讲学的地方叫杏坛. "杏坛"的典故最早出自于庄子的一则寓言.庄子在那则寓言里,说孔子到处聚徒授业,每到一处就在杏林里讲学.休息的时候,坐在杏坛之上.后来人们就根据庄子的这则寓言,把"杏坛"称作孔子讲学的地方,也泛指聚众讲学的场所. 杏坛是孔子教育光辉的象征,位于大成殿前甬道正中,传为孔子讲学之处,坛旁有一株古桧,称"先师手植桧".杏坛周围朱栏,四面歇山,十字结脊,二层黄瓦飞檐,双重半拱.亭内细雕藻井,彩绘金色盘龙,其中还有清乾隆"杏

谁有典故他日趋庭叨陪鲤对的故事

他日趋庭,叨陪鲤对:意思是指来日将接受父亲的教诲.他日,来日.趋庭,恭敬地快步走过庭前.此句出自王勃的<滕王阁序>. 叨陪鲤对是<论语>中的一个典故,出自<论语·季氏>.有一天,孔子独自站在庭中,孔鲤迈着小步恭敬地走过,被孔子叫住,问孔鲤学习<诗经>了没有.孔鲤回答说还没有,孔子就对孔鲤说,不学习<诗经>是无法同人交谈的.于是,孔鲤就退回去认真地学习<诗经> .隔了一段时间,孔鲤从院里经过时又被孔子叫住,问孔鲤学习<礼记>

三月不知肉味的典故急

三月不知肉味是指在三个月内,吃肉都不知味道.形容专心一意,全神贯注,别的事都不放在心上. 典故:孔子出使齐国,齐国是韶乐和武乐的正统流传之地,正逢齐王举行盛大的宗庙祭祀,孔子亲临大典,痛快淋漓地聆听了三天韶乐和武乐的演奏,进一步印证了苌弘的见解.而孔子出于儒家礼仪教化的信念,对韶乐情有独钟,终日弹琴演唱,如痴如醉,常常忘形地手舞足蹈.一连三个月,睡梦中也反复吟唱,吃饭时也在揣摩韶乐的音韵,以至于连他一贯喜欢的红烧肉的味道也品尝不出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