欠条有法律效力吗

欠条有法律效力。只要是完全民事行为能力人自愿签订的,且欠条内容合法,则欠条就是有效的。欠条,是债务人向债权人出具的表示尚欠某物或者某款项的凭证,一般用来证明债权债务关系。

【法律依据】

《民法典》第六百六十七条,借款合同是借款人向贷款人借款,到期返还借款并支付利息的合同。(《民法典》生效时间为2021年1月1日)。

时间: 2024-10-17 16:44:17

欠条有法律效力吗的相关文章

被逼着写的欠条有法律效力吗

被逼迫写下的欠条没有法律效力. 当事人主张欠条是被逼迫的情况写下的需要承担举证责任,对自己的主张举证,如果能够举证自己的主张,则借条可以认定无效. [法律依据] <民事诉讼法>第64条,当事人对自己提出的主张,有责任提供证据. 当事人及其诉讼代理人因客观原因不能自行收集的证据,或者人民法院认为审理案件需要的证据,人民法院应当调查收集. 人民法院应当按照法定程序,全面地.客观地审查核实证据.

没按手印的手写欠条有法律效力吗

没按手印的手写欠条有法律效力,但签字.盖章.手印具有同等的法律效力,欠条不需要明确一定要按手印.只要把欠款的原因.款数写清楚,欠款人签字,手写的欠条就具有法律效力. [法律依据] 根据<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若干问题的解释二>第五条规定,当事人采用合同书形式订立合同的,应当签字或者盖章.当事人在合同书上按手印的,人民法院应当认定其具有与签字或者盖章同等的法律效力.

敲诈勒索而来的欠条有法律效力吗

敲诈勒索而来的欠条没有法律效力.而且行为人会涉嫌敲诈勒索罪,将被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并处或者单处罚金:数额较大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数额特别巨大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并处罚金. [法律依据] <刑法>第274条,敲诈勒索公私财物,数额较大或者多次敲诈勒索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并处或者单处罚金:数额巨大或者有其他严重情节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数额特别巨大或者有其他特别严重情节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并处罚金.

什么欠条没有法律效力

欠条,是个人或单位在欠款.欠物时写给有关单位或个人的凭证性应用文.以下欠条没有法律效力:1.非借款人真实意愿:借款人被胁迫.欺骗.隐瞒事实等情况下签订的欠条.2.没有辅助证据证明的大金额欠条:超过5万的借款除欠条外还需要银行转账证明或者见证人的见证.3.无民事行为能力人签订的欠条:10周岁以下签订视为无效.4.限制性民事行为能力人签订的不符合其年龄特点的欠条:18周岁以下,10周岁以上签订的价值较大的欠条.5.过期欠条:借款时间到期2年,且无法证明在此期间催讨过债务的欠条. 法律依据: <合同法

按手印的手写欠条有法律效力吗

欠条按手印是具有法律效力的. [法律依据]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若干问题的解释(二)>第五条规定,当事人采用合同书形式订立合同的,应当签字或者盖章.当事人在合同书上按手印的,人民法院应当认定其具有与签字或者盖章同等的法律效力.

自愿写的欠条有法律效力吗

该欠条只要满足以下有效要件,则具有法律效力: 1.必须是能够证明有欠债事实的内容. 2.必须是真实意思的表示. 3.欠条的取得必须合法. 按照相关的法律规定,具备下列条件的民事法律行为有效: (一)行为人具有相应的民事行为能力. (二)意思表示真实. <民法典>第六百八十条:禁止高利放贷,借款的利率不得违反国家有关规定.借款合同对支付利息没有约定的,视为没有利息.借款合同对支付利息约定不明确,当事人不能达成补充协议的,按照当地或者当事人的交易方式.交易习惯.市场利率等因素确定利息:自然人之间借

夫妻间打欠条具有法律效力吗

夫妻之间欠条是否具有法律效力需要从以下两点确定: 第一,是否为夫妻双方真实意思表示: 第二,该约定是否侵害第三人合法权益. 原则上婚姻关系存续期间的欠条在不违反上述两条内容时具有法律约束力,属于夫妻双方对婚姻财产的约定. <婚姻法>第十九条规定,夫妻可以约定婚姻关系存续期间所得的财产以及婚前财产归各自所有.共同所有或部分各自所有.部分共同所有,约定应当采用书面形式.

打印的欠条有法律效力吗

即使欠条是打印的,但其作为一个年满18周岁且智力发育正常的完全民事行为能力人,在欠条上签名,即视为其对打印件内容的确认.如果对方否认该欠条真实性的,对方负有举证责任,对方有权申请笔迹鉴定,并承担笔迹鉴定的法律风险.对方不能举证的,应当承担举证不能法律后果,即偿还借款. <合同法>第四十四条:依法成立的合同,自成立时生效.

借钱欠条超过四年还有法律效力吗

欠条虽然已经过了诉讼时效,但是不会影响欠条的法律效力,债权人同样可以依法起诉. [法律依据] <民法总则>第一百八十八条之规定,向人民法院请求保护民事权利的诉讼时效期间为三年.法律另有规定的,依照其规定. 诉讼时效期间自权利人知道或者应当知道权利受到损害以及义务人之日起计算.法律另有规定的,依照其规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