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价朝花夕拾中的范爱农

范爱农,一位觉醒的知识分子,坦率正直。有一颗爱国心,有进步思想,追求自由平等。但是无法在黑暗社会立足,他的内心是痛苦、悲凉的。于是经常借酒消愁。最后死于非命。

范爱农,名斯然,鲁迅同乡,在日本留学时与鲁迅认识。后因交不起学费,辍学回国。回故乡绍兴后,受旧一代人们的轻蔑、排斥与迫害,几乎无地自容。民国初年,鲁迅做绍兴的浙江山会初级师范学堂校长时,请他当学鉴。鲁迅辞职后,他被后来的校长辞退,失业后陷于穷困之中。一次跟朋友去看戏,坐船回来,在大风雨中不幸落水致命。他是浮水的能手,所以鲁迅一直怀疑他是投水自杀的。范爱农的一生正代表着那时正直的知识分子的际遇和境况.所以鲁迅以深沉的同情作诗悼念他。 在原稿的附记中写道:“我于范爱农之死,为之下不怡累曰,至今未能释然”。

时间: 2024-08-31 19:18:09

评价朝花夕拾中的范爱农的相关文章

你怎样评价范爱农

进步却不合时宜. 范爱农是鲁迅在日本求学时的同学,开始鲁迅和他有一些小误会,导致范爱农故意针对他,后来鲁迅回到故乡,谋了一份校长的差事,偶然遇到了范爱农,两个人解除了误会并经常在一起喝酒聊天.鲁迅的学生写了一些和反动派斗争的内容,请求以鲁迅的名义发表,鲁迅同意了.后来当时的领导看到这些文件,命人抓鲁迅.鲁迅虽不怕这些,但因与其学生,一些斗争派,意见不合,不得不离开故乡,去往南京.不久后鲁迅得知了范爱农与友人游湖时落水身亡,怀疑他是自杀.有评论说范爱农是鲁迅的影子.

范爱农的性格特点

范爱农的性格特点是:一位觉醒的知识分子,坦率正直.有一颗爱国心,有进步思想,追求自由平等.但是无法在黑暗社会立足,他的内心是痛苦.悲凉的. 范爱农的性格特点 范爱农作为一个知识青年,是一个内心爱国,有进步的思想,追求自由平等,但因为长期受到封建思想及封建主义的压迫,无法表达内心的新青年. 范爱农简介 范爱农(1883-1912),名肇基,字斯年,号爱农.清末革命团体光复会成员.浙江绍兴黄甫庄人.他诞生于一个破落的幕僚家庭,三岁丧父,5岁失母,与妹妹靠祖母抚养成人. 范爱农在浙江绍兴府学堂求学期间

范爱农和鲁迅初次相识的地点是

范爱农和鲁迅初次相识的地点是横滨. 范爱农,名肇基,字斯年,号爱农.清末革命团体光复会成员.浙江绍兴皇甫庄人.1912年,落水遇难.鲁迅先生在<朝花夕拾>一书中专门写了一篇<范爱农>表达对他的同情. 鲁迅,原名周樟寿,后改名周树人,字豫山,后改豫才,"鲁迅"是他1918年发表<狂人日记>时所用的笔名,也是他影响最为广泛的笔名,浙江绍兴人.

范爱农是个怎样的人

范爱农思想进步,学习勤奋,成绩优良,是绍兴府学堂的高材生,也是徐副办的得意门生之一.范爱农是一个内心爱国,有进步的思想,追求自由平等,但因为长期受到封建思想及封建主义的压迫,无法表达内心的新青年. <范爱农>是鲁迅实践自己主张的典范作品之一,它反映的辛亥革命前后的社会状况与一个普通的进步知识分子的悲剧命运所具有的历史认识价值.范爱农在浙江绍兴府学堂求学期间,在徐锡麟的教诲下,范爱农思想进步,学习勤奋,成绩优良,是绍兴府学堂的高材生,也是徐副办的得意门生之一. 范爱农作为一个知识青年,他其实也有

鲁迅写范爱农的时代背景

<范爱农>作者通过追叙自己在日本留学时和回国后与范爱农接触的几个生活片段,描述了范爱农在革命前不满黑暗社会.追求革命,辛亥革命后又备受迫害的遭遇,表现了作者对旧民主革命的失望和对这位正直倔强的爱国者的同情和悼念.全文语言朴素,感情真挚.1926年9月鲁迅接受了厦门大学的聘请,南下教书,但他在厦门大学只带了四个多月,因为他发现厦门大学的空气和北京一样,也是污浊的. 鲁迅在这里见识了种种知识分子的丑恶嘴脸,毫不留情地进行抨击.鲁迅虽然不喜欢厦门大学,但他对自己担任的课程却倾注了全力,他上的课很受学

描写范爱农的语句

鲁迅的<朝花夕拾>中有一篇文章<范爱农>是追叙作者在日留学时和回国后与范爱农接触的几个生活片.部分语句如下: 1.他眼睛还是那样,然而奇怪,只这几年,头上却有了白发了,但也许本来就有,我先前没有留心到. 2.他穿着很旧的布马褂,破布鞋,显得很寒素.谈起自己的经历来,他说他后来没有了学费,不能再留学,便回来了. 3.他又告诉我现在爱喝酒,于是我们便喝酒. 4.爱农做监学,还是那件布袍子,但不大喝酒了,也很少有工夫谈闲天.他办事,兼教书,实在勤快得可以.

范爱农性格特点和分析

范爱农是一位进步却不合时宜.倔强.坦率.正直的爱国知识分子.但是无法在黑暗社会立足.他无法与狂人一样,最终与这个社会妥协,也无法像N先生一样忘却,所以他的内心痛苦.悲凉. 范爱农是一个内心爱国,有进步的思想,追求自由平等,但因为长期受到封建思想及封建主义的压迫,无法表达内心的新青年. 范爱农追求自由平等,但是无法在黑暗社会立足,他的内心是痛苦.悲凉的.于是经常借酒消愁.最后死于非命. 造成这种性格的原因: 1.社会的黑暗(留学后无事可做). 2.群众的麻木(回到家乡受到轻蔑.排斥.迫害). 3.

鲁迅笔下的范爱农是怎样一个人物

<范爱农>是现代文学家鲁迅于1926年所写的一篇回忆性散文,作者通过追叙自己在日本留学时和回国后与范爱农接触的几个生活片段,描述了范爱农在革命前不满黑暗社会.追求革命,辛亥革命后又备受迫害的遭遇,表现了作者对旧民主革命的失望和对这位正直倔强的爱国者的同情和悼念. 范爱农一位觉醒的知识分子,但是无法在黑暗社会立足.他无法与狂人一样,最终与这个社会妥协,也无法像N先生一样忘却,所以他的内心痛苦.悲凉.鲁迅疑心范爱农是自杀的.

鲁迅范爱农的写作背景

鲁迅先生写作<范爱农>是在1926年,当时他正在厦门大学教书,但他在那里见识了种种知识分子的丑恶嘴脸,于是毫不留情地进行抨击,同时对童年和昔日挚友产生了深深的怀念.此文章追叙作者在日留学时和回国后与范爱农接触的几个生活片段,描述了范爱农在革命前不满黑暗社会.追求革命,辛亥革命后又备受打击迫害的遭遇,表现了对旧民主革命的失望和对这位正直倔强的爱国者的同情和悼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