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药有关的成语

采兰赠药:兰:兰花,花味清香;药:芍药。比喻男女互赠礼物,表示相爱。

对症下药:针对病症用药。比喻针对事物的问题所在,采取有效的措施。

对症之药:针对病根下的药。比喻纠正缺点错误所用的相应办法。

苦口良药:好药往往味苦难吃。比喻衷心的劝告,尖锐的批评,听起来觉得不舒服,但对改正缺点错误很有好处。

灵丹妙药:非常灵验、能起死回生的奇药。比喻幻想中的某种能解决一切问题的有效方法。

无可救药:药:治疗。病已重到无法用药医治的程度。比喻已经到了无法挽救的地步。

药店飞龙:飞龙:指中药龙骨,药店里的龙骨。比喻人瘦骨嶙峋。

药笼中物:药笼中备用的药材。比喻备用的人才。

药石之言:药石:治病的药物和砭石,泛指药物。比喻劝人改过的话。

不药而愈:生病不用吃药而自行痊愈。

狗皮膏药:中医用狗皮膏药消肿止痛。比喻骗人的货色。

时间: 2024-10-13 05:07:24

与药有关的成语的相关文章

药开头的成语

1.药开头的成语有:药笼中物,药店飞龙,药石无效,药到病除,药石之言. 2.成语及意思如下: 药笼中物:药笼中备用的药材.比喻备用的人才. 药店飞龙:飞龙:指中药龙骨.药店里的龙骨.比喻人瘦骨嶙峋. 药石无效:形容人病情严重,无法医治. 药到病除:药一服下病就好了.形容用药效果非常好. 药石之言:药石:治病的药物和砭石,泛指药物.比喻劝人改过的话.

形容药苦的成语有哪些

1.苦口之药:有疗效的药往往味苦难吃.比喻尖锐的批评,听起来觉得不舒服,但对改正错误很有好处. 2.良药苦口:好药往往味苦难吃.比喻衷心的劝告,尖锐的批评,听起来觉得不舒服,但对改正缺点错误很有好处. 3.苦口良药:好药往往味苦难吃.比喻衷心的劝告,尖锐的批评,听起来觉得不舒服,但对改正缺点错误很有好处. 4.肚里泪下:眼泪往肚里流,形容有苦说不出. 5.难以下咽:东西不可口或者喉咙有恙因此而不能吃下东西.

有带药字的成语

1.药到病除:药一服下病就好了,形容用药效果非常好. 2.对症下药:针对病根下药.比喻针对缺点错误采取相应办法. 3.苦口良药:比喻衷心的劝告,尖锐的批评,听起来觉得不舒服,但对改正缺点错误很有好处. 4.万应灵药:能治各种病的灵药.比喻能解决任何问题的好办法. 5.不药而愈:生病不用吃药而自行痊愈.

花和药的成语有哪些

含有花字的成语: 五花八门.百花齐放.走马观花.落花流水.春暖花开.鸟语花香.锦上添花.雾里看花.百花争艳.繁花似锦.妙笔生花.心花怒放.拈花惹草.花里胡哨.借花献佛.六出冰花.昙花一现.披红戴花.移花接木.柳暗花明等. 含有药字的成语: 灵丹妙药.对症下药.无可救药.良药苦口.狗皮膏药.药笼中物.不终之药.药到病除.香药脆梅.不龟手药.不药而愈.药笼中需.早占勿药.万金良药等.

药字开头的成语有哪些谢谢

药字开头的成语有: 1.药笼中物:药笼中备用的药材.比喻备用的人才: 2.药店飞龙:药店里的龙骨.比喻人瘦骨嶙峋: 3.药笼中需:药笼中需要储备的东西.比喻储备人才的需要: 4.药石之言:药石指治病的药物和砭石,泛指药物.比喻劝人改过的话: 5.药到病除:药一服下病就好了.形容用药效果非常好.

含有苦和药的成语有哪些

苦口之药:苦口:口味苦.有疗效的药往往味苦难吃.比喻尖锐的批评,听起来觉得不舒服,但对改正错误很有好处.良药苦口:好药往往味苦难吃.比喻衷心的劝告,尖锐的批评,听起来觉得不舒服,但对改正缺点错误很有好处.苦药利病:良药苦口对病有好处.比喻严厉的劝诫或批评有利于人的进步.

带药的成语有哪些

1.对症下药:针对病症用药,比喻针对事物的问题所在,采取有效的措施: 2.良药苦口:好药往往味苦难吃,比喻衷心的劝告,尖锐的批评,听起来觉得不舒服,但对改正缺点错误很有好处: 3.药笼中物:药笼中备用的药材,比喻备用的人才: 4.药到病除:药一服下病就好了,形容用药效果非常好: 5.不药而愈:生病不用吃药而自动痊愈.

灵丹药是什么意思

灵丹药意思是非常灵验.能起死回生的奇药.比喻幻想中的某种能解决一切问题的有效方法. 常用的成语为灵丹妙药,出自元·无名氏<玩江亭>第二折:"灵丹妙药都不用,吃的是生姜辣蒜大憨葱." 元·无名氏<瘸李岳诗酒玩江亭>第二折:"灵丹妙药都不用:吃的是生姜大葱蒜辣憨."

心病还须心药医是什么意思

心病还须心药医是一个汉语词汇,意思是心里受伤了,要找到受伤的原因,并对症下药. 指心里的忧虑或恋念成了精神负担,必须消除造成这种精神负担的因素. [成语]心病还须心药医 [拼音]xīnbìngháixūxīnyàoyī [解释]字面的意思是心里受伤了,要找到受伤的原因,并对症下药.比如你相爱多年的男友找第三者,你气愤下一病不起.这种病就是心病,外部药物没用.只有心药才行 [出处]1.解铃还须系铃人心病还须心药医出处宋·惠洪<林间集>卷下载 2.清·陈森<品花宝鉴>第二十八回:&q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