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书不厌百回读下一句是什么

苏东坡有《送安敦秀才失解西归》诗,开头两句是: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百读不厌”这个成语就出在这里。“旧书”指的是经典,所以要“熟读深思”。

这诗句原是安慰和勉励那考试失败的安敦秀才的话,劝他回家再去安心读书,说“旧书”不嫌多读,越读越玩味越有意思。固然经典值得“百回读”,但是这里着重的还在那读书的人。简化成“百读不厌”这个成语,却就着重在读的书或作品了。

时间: 2024-10-20 15:22:11

旧书不厌百回读下一句是什么的相关文章

旧书不厌百回读的下一句

旧书不厌百回读下一句:熟读深思子自知.出自古诗送安惇秀才失解西归,作者是苏轼.苏轼(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和仲,号铁冠道人.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苏仙,汉族,眉州眉山(今四川省眉山市)人,祖籍河北栾城,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画家,历史治水名人. 北宋(960年-1127年),是中国历史上继五代十国之后的朝代,传九位皇帝,享国167年.与南宋合称宋朝,又称两宋,因皇室姓赵,也称赵宋.显德七年(960年),后周诸将发动陈桥兵变,拥立赵匡胤为帝,建立宋朝,定都东京开封府

旧书不厌百回读的下一句是什么

旧书不厌百回读的下一句是熟读深思子自知.出自<送安敦秀才失解西归>,是宋代诗人苏轼所作诗词.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又字和仲,号东坡居士,宋代重要的文学家,宋代文学最高成就的代表.汉族,北宋眉州眉山(今属四川省眉山市)人.嘉祐(宋仁宗年号,1056-1063)进士.曾上书力言王安石新法之弊,后因作诗讽刺新法而下御史狱,贬黄州.宋哲宗时任翰林学士,曾出知杭州.颖州,官至礼部尚书.后又贬谪惠州.儋州.多惠政.卒谥文忠.学识渊博,喜奖励后进.与父苏洵.弟苏辙合称"三苏&quo

百年天地回元气下一句

百年天地回元气下一句:五夜松杉度烈风.出自明代诗人沈明臣"谒于肃愍公墓". 原文:空山下马谒荒坟,寝庙丰碑礼数尊.敢信不移钟鼎日,便忘归赐镯镂恩.松楸永甗孤臣骨,天地长依九庙魂.门户谁怜房杜少,守祠闻说有云孙. 沈明臣,浙江鄞县人,字嘉则.诸生.偕徐渭为胡宗宪幕僚.有诗名,即兴作铙歌十章,援笔立就,为宗宪激赏.后宗宪以严党下狱死,为之讼冤.继往来吴楚闽粤间.卒年七十余.歌诗约七千余首,有丰对楼诗选.荆溪唱和诗.吴越游稿.

纤纤擢素手怎么读下一句

下一句是札札弄机杼,读音是"zházhánòngjīzhù",原文: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纤纤擢素手,札札弄机杼.终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 译文:看那遥远的牵牛星,明亮的织女星.(织女)伸出细长而白皙的手,摆弄着织机(织着布),发出札札的织布声.一整天也没织成一段布,哭泣的眼泪如同下雨般零落.这银河看起来又清又浅,他俩相界离也没有多远.虽然只隔一条清澈的河流,但他们只能含情凝视,却无法用语言交谈.

城市套路深我要回农村下一句

有很多版本: 1.城市套路深,我要回农村.农村路也滑,套路更复杂. 2.城市套路深,我要回农村.农村路也滑,人心更复杂. 3.城市套路深,我要回农村.农村道路远,套路更加险. 4.城市套路深,我要回农村.农村已整改,套路深似海. 5.这句话大致意思是:城市的人心机太深了,所以我要回到质朴的农村去. 只不过被广大网友传播之后,传出了"农村套路也多,人心更加复杂"的话语.

人生能有几回搏下一句

人生能有几回搏,此时不搏何时搏.永不言败,永不言弃:奋斗使我们改变命运,奋斗让我们拥有美丽的人生:人生有如一个人在茫无边际的大海里精疲力尽地游水,心里多么想放弃但双臂还是得奋力打水.一位哲人说:你的心态就是你真正的主人.一位伟人说:要么你去驾驭生命,要么是生命驾驭你.你的心态决定了谁是坐骑,谁是骑师.一个人能否成功,就看他的态度.成功人士与失败者之间的差别是:成功人士始终用最积极的思考.最乐观的精神和最辉煌的经验支配和控制自己的人生.失败者刚好相反,他们的人生是受过去的种种失败与疑虑所引导支配的

好书不厌百回读前一句

好曲不厌百回唱. 意思:经典的曲目无论被人传唱多少次都不会被厌倦,经典的书目无论被阅读多少次都不会被厌倦.

好书不厌百回读的意思

意思是文章寓意深刻,每一次读都会有不同的认识和感慨,无论读几遍都不会感到厌烦.节选自苏轼的<送安敦秀才失解西归>.原诗是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他年名宦恐不免,今日栖迟那可追.我昔家居断还往,著书不复窥园葵.朅来东游慕人爵,弃去旧学従儿嬉.狂谋谬算百不遂,惟有霜鬓来如期.故山松柏皆手种,行且拱矣归何时.万事早知皆有命,十年浪走宁非痴.与君未可较得失,临别惟有长嗟咨.

饱读诗书气自华下一句的意思

饱读诗书气自华指的是腹有诗书气自华,下一句是厌伴老儒烹瓠叶.该句出自宋代苏轼所作的<和董传留别>.腹有诗书气自华一句,阐明了读书与高雅气质的必然联系,凝练概括,深得读者喜爱.今天人们引用它来说明读书求知可以培养人高尚的品格和高雅的气质.也用来赞美别人学问渊博.气度不凡. <和董传留别>原诗 粗缯大布裹生涯,腹有诗书气自华. 厌伴老儒烹瓠叶,强随举子踏槐花. 囊空不办寻春马,眼乱行看择婿车. 得意犹堪夸世俗,诏黄新湿字如鸦. 创作背景 <和董传留别>这首诗是苏轼罢官凤翔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