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耐庵真的存在吗

施耐庵真的存在,施耐庵(1296年~1371年),江苏兴化人,原名施彦端,又名肇端,字彦端,号子安(一说名耳),别号耐庵。汉族,籍贯:原籍泰州海陵县或苏州吴县阊门,出生于江苏兴化。他是著名的元末明初文学家。是罗贯中的老师,住阊门外施家巷,后迁居当时海陵县白驹场(今江苏省大丰市白驹镇)。1952年,文化部关于施耐庵身世调查和1982年江苏省社会科学院的调查都获取了大量翔实资料,如出土文物、家谱记载和民间传说等,综合起来,确认施耐庵是元末明初人,并确定了施耐庵是《水浒传》作者,祖籍是江苏兴化。

时间: 2024-10-25 15:56:02

施耐庵真的存在吗的相关文章

施耐庵哪里人 什么时代的人

施耐庵,元末明初人,一般认为是长篇小说<水浒传>最早的创作者.关于其生平,至今尚无确切的资料,据说他生于元成宗元贞二年(1296年),卒于明太祖洪武三年(1370年).原名耳,又名子安,祖籍苏州,曾出仕钱塘,又传他曾参加张士诚军.但这些都还待证实.

施耐庵朝代是什么

施耐庵朝代是元代,原名彦端,1296年-1370年,字肇瑞,号子安,别号耐庵,生于兴化白驹镇(今盐城大丰),祖籍苏州,元末明初小说家,中国四大名著之一<水浒传>的作者. 施耐庵13岁入私塾,19岁中秀才,29岁中举,35岁中进士.35岁至40岁之间官钱塘二载,后与当道不合,复归苏州.至正十六年(1356)张士诚据苏,征聘不应,后流寓江阴,在祝塘镇教书.71岁或72岁迁兴化,旋迁白驹场.施家桥.最后居淮安卒,终年74岁.

施耐庵是什么朝代的人物

施耐庵是中国元末明初作家,原名彦端,字肇瑞,号子安,别号耐庵,泰州兴化人,祖籍苏州,舟人之子,生于兴化白驹镇(今盐城市大丰区),13岁入私塾,19岁中秀才,29岁中举人,36岁中进士,36岁至40岁之间官钱塘二载,后与当道不合,复归苏州,至正十六年(1356)六十岁,张士诚据苏,征聘不应,与张士诚部将卞元亨相友善,后流寓江阴,在祝塘镇教书,71岁或72岁迁兴化,旋迁白驹场.施家桥,朱元璋屡征不应,最后居淮安卒,终年74岁,著作是四大名著之一的<水浒传>.

水浒传的作者施耐庵是什么朝代的

水浒传的作者施耐庵是元末明初朝代的.施耐庵江苏兴化人,出生于兴化白驹场,原名彦端,字肇瑞,号子安,别号耐庵.代表作品有<水浒传>.施耐庵是孔子七十二弟子之一施之常后裔,唐末施之常后人在苏州为家.其父名为元德,操舟为业,母亲卞氏,卞氏后裔亦迁江苏省大丰市境内.

乱舞水浒施耐庵有什么用

在骑马与砍杀乱舞水浒中,很多玩家不清楚游戏中的施耐庵的作用是什么,那么接下来就由来告诉大家骑马与砍杀乱舞水浒中施耐庵有什么用. 在骑马与砍杀乱舞水浒游戏中,施耐庵会影响玩家的神器爆率,和施耐庵的好感度达到100的时候会略微增加神器的爆率. 游戏中如果玩家开启作弊商店或者全灭会降低好感度,并且会大幅下降神器的爆率. 在游戏中理论上神器爆率最高的方法是:带上缴获称号,一身的探云神器.施耐庵好感度达到100,主角自己10级掠夺和一个NPC15级掠夺,然后带全队NPC不带兵去刷贼寇,一般1:10-15的

施耐庵是什么小说家

1.施耐庵是章回体小说家,是四大名著:<水浒传>的作者,(它是1997年1月1日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图书).<水浒传>是一部长篇英雄传奇,是中国古代长篇小说的代表作之一,是以宋江起义故事为线索创作出来的.宋江起义发生在北宋徽宗时期,<宋史>的<徽宗本纪>.<侯蒙传>.<张叔夜传>等都有记载. 2.施耐庵(约1296年-约1370年),原名彦端,字肇瑞,号子安,别号耐庵.江苏兴化人,祖籍苏州,舟人之子,生于盐城.

施耐庵是罗贯中的老师吗

施耐庵可能是罗贯中的老师,尽管由于历史资料较少,但从施耐庵长罗贯中二三十岁,且都在元末明初,又由于苏北白驹场盐民张士诚起义,作为同乡的施耐庵曾经参加了张士诚起义,罗贯中"有志图王者",也先后参加了张士诚的起义.据<录鬼簿续编>介绍,罗贯中"乐府隐语,极为清新",可见<水浒传>中诗词的掺入多为罗贯中所为,作为纂修者罗贯中又对<水浒传>进行了修改.所以说,施耐庵与罗贯中是师生关系是有可能的.

罗贯中与施耐庵什么关系

罗贯中是施耐庵的学生,施耐庵是罗贯中的老师. 施耐庵与罗贯中是师生关系这一说法,出自明代淮安王道生<施耐庵墓志>和清代胡应麟<少室山房笔丛>.王道说:"先生之著作有<志余>.<三国演义>.<隋唐志传>.<三遂平妖传>.<江湖豪客传>.每成一稿,必与门人校对,以正亥鱼,其得力于罗贯中者为尤多."胡应麟在谈起<水浒传>创作缘起时说施耐庵"得宋张叔夜擒贼招语一通,备悉其一百八人所由起,因

罗贯中和施耐庵为师徒关系

罗贯中和施耐庵为师徒关系.罗贯中姓罗名本字贯中.尽管历史记载不多,但依然可以考证施耐庵.罗贯中同属元末明初,施耐庵年长二三十岁,二人曾先后参加张士诚起义.这一说法出自明代淮安王道生<施耐庵墓志>和清代胡应麟<少室山房笔丛>等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