谓在文言文里是什么意思

1、告诉。

太后明谓左右。《战国策·赵策》

谓安陵君曰。《战国策·魏策》

2、说。

请往谓项伯,言沛公不敢背项王也。《史记·项羽本纪》

不可谓智。《墨子·公输》

3、评论。

子谓子贱:“君子哉若人!”《论语》

4、称为。

谓之文也。《论语》

谓为三横。《世说新语·自新》

5、认为,以为。

谓为信然。《三国志·诸葛亮传》

皆谓已死。《世说新语·自新

时间: 2024-10-14 01:24:04

谓在文言文里是什么意思的相关文章

文言文里的孤是什么意思

文言文里的"孤"君王自称.<礼记·曲礼>谓远方小侯自称为孤.此系本义.诸侯遭丧亦称之,此系定制.诸侯或遇危难丧败,自为贬损之词,亦有称孤者.秦.汉之际,转而成为雄称,田横谓吾始与汉王,皆南面称孤,是其著例.然汉时尚极少见,汉末群雄割据,曹操谓:"使天下无孤,不知几人称帝,几人称王."孙权.刘备也用此称.唐朱滔.王武俊.田悦.李纳叛秘,推滔为盟主.滔称孤,武俊等称寡人,以孤为大.寡人为小,适与先秦制度相反.

不字在文言文里用什么表示

非,弗,毋在文言文里都有不的意思. 1.非: 不,表否定的意思.例如<荀子·劝学>中: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译为登到高处招手,手臂并没有加长,可是远处的人却能看见: 2.弗:不的同源字.例如<韩非子·难势>中:其人弗能应也,译为这个人不能回答了: 3.毋:不要,不可以.例如<史记·项羽本纪>中:毋从俱死,译为不服从全都得死.

几能乱真几在文言文里啥意思

"几能乱真"在文言文里的意思:差不多能和李伯时的真迹相比较. 补充: 这句话选自<老学庵笔记>. <老学庵笔记>是以其镜湖岸边的"老学庵"书斋得名的,书斋的命名乃取师驴老而学如秉烛夜行之语. 此书是陆游晚年作品,它记载了大量的遗闻故实, 风土民俗,奇人怪物,考辨了许多诗文.典章.舆地.方物等等. 其突出的特点,一是所录多属本人或亲友见闻,二是特别关心时亊人物,三是所述人事多有议论褒贬.

前不久在文言文里怎么讲

文言文表示前不久发生的事情,有很多词语可以表达.主要有: 初.表示时间或频率,相当于才或刚刚.甫.表示方才或刚刚.先,先是,先此.表示在此之前.未几.表示没多久.

在文言文里则是什么意思

1.表示并列关系:这种用法都是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则"连用,每个"则"字都用在意思相对.结构相似的一个分句里,表示分句之间是并列关系.可译为"就",或不译: 2.表示顺承关系:所连接的后一部分是对前一部分的说明或解释.可译为"有"就是""就是因为"等,或随上下文义灵活译出: 3.表示转折关系:表示意思有转折时,"则"字用在后一分句,可译为"可是""反

文言文里之有哪几种意思

1.之字用作指示代词.如句子"之二虫又何知"里之表示"这",意为这两条鱼又怎么知道: 2.之用作第三人称代词.这种情况出现较多,在课文中屡见不鲜,主要表示他.她.它: 3.之字用作动词,意为往,到什么地方去: 4.之字用作助词,可以分为三种,一为之用作结构助词,相当于的.二为之字用于主语和谓语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三为之字在句子中只起调节音节的作用,无实义.

遽这个字在文言文里什么意思

在文言文中是一词多译: 1.名词:释车,送信的快车:<左传·昭公二年>:惧弗及,乘遽而至: 2.形容词:迅速的,急速的:<南史·王僧孺传>:老至何遽: 3.形容词:急忙,赶快:<殽之战>:且使遽告于郑: 4.形容词:突然:<祭十二郎文>:孰谓汝遽去吾而殁乎: 5.副词:就,使:<察今>:其父虽善游,其子岂遽善游哉. 在现代汉语中的意思: 1.急,急速,仓猝,匆忙:遽尔.遽死.遽然.老至何遽: 2.惊惧.慌

辅在文言文里表示什么意思

1.古代夹在车轮外旁的直木,每轮二木,用以增加车轮载重支力: 2.帮助,佐助:辅佐(协助,多指政治上),辅弼,辅助,辅导,辅相: 3.古代指京城附近地区:畿辅: 4.人的颊骨:辅车相依("车",指牙床,喻互相依存).

寇在文言文里是什么意思

1.强盗:盗匪.<荀子·王制>:"聚敛者,召寇肥敌.亡国危身之道也." 2.入侵者:来犯者:敌人.<肴之战>:"堕军实而长寇仇." 3.入侵:侵犯.<公输>:"然臣弟子--已持臣守圉之器,在宋城上而待楚寇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