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理解佛教的第八识

1、八识是佛家唯识宗创始人对人类心理活动抽象出来的一种理论上的认识。前五识眼、耳、鼻、舌、触就是指引起心理活动的感官,第六识就是在前五识的基础上产生的心理活动,故称之为意,第七识末那识,指的是由前六识与外在物质沟通所集聚的自我意识,第八识则是在前七识循环往复活动的基础上形成习气、习惯,这些习气习惯潜藏人心灵深处,不断地不觉察地影响人的生活与工作。

2、唯识宗表示世界本原及诸种认识活动的佛教用语。所谓八识:第一眼识,实即视觉;第二耳识,实即听觉;第三鼻识,实即嗅觉;第四舌识,实即味觉;第五身识,实即触觉,此五识,通称前五识”。第六意识,义近通常所说的心识。

3、前五识,只能攀缘了别”、色等外境,第六意识,则能缘虑内、外诸境。第七识,末那识,由它而有第六识,故第六识又是意之”识;第七识在不停顿地起思虑作用,第六识的思虑作用则时有中断。第七识依第八识而有,第七识所缘”的也是第八识,第八识既是第七识的所依”,又是第七识的所缘”。

4、佛教八识”中的第八识是阿赖耶识。

5、阿黎耶识、阿剌耶识、阿梨耶识。略称赖耶、梨耶。旧译作无没识,新译作藏识。或作第八识、本识、宅识。无没识意谓执持诸法而不迷失心性;以其为诸法之根本,故亦称本识;以其为诸识作用之最强者,故亦称识主。此识为宇宙万有之本,含藏万有,使之存而不失,故称藏识。又因其能含藏生长万有之种子,故亦称种子识。

6、唯识宗认为,第八识是轮回本源,由一切种识,如是如是变,以展转力故,彼彼分别生”。由于第八识里储藏无数的各类种子”,不断成熟”,展转不断地变,宇宙间千差万别的各类现象,相应地分别而生起。由此彼皆无,故一切唯识”。一切都唯识所变,表现出主观唯心主义世界观。第八识并不随人们肉体的死亡而消灭。

7、唯识宗以及佛教其他各派认为人们死后仍有生,并把人们从生到死,又从死到生的过程分为4段:初出胎(一说初入胎)的一刹那,名生有”;既生之后,未死之前,称本有”;临死的一刹那即弥留之际,谓死有”;既死之后,未生之前,为中有”(孤魂野鬼)。中有”,也即人们既死之后,未生之前间隙中的第八识。所谓去后、来先作主公”,即指此种情况。第八识近似灵魂的精神实体。

时间: 2024-10-17 10:36:52

怎样理解佛教的第八识的相关文章

如何理解佛教的因果理论

因是能造作.产生一定后果的原因,果就是由一定原因产生的结果.由佛教的缘起论产生了因果理论,因果理论是佛教轮回解脱理论的基础,随着佛教的发展而对因果理论产生了不同的看法.因果律指出:种瓜得瓜,种豆得豆.佛教认为任何事物都可能成为因,也可能成为果,没有绝对的因,也没有绝对的果.佛教所讲的因,有时与缘并用且有一些区分,佛教否认了世间万物独立演化交织的因果,而是将所有的因果与业力串联使客观世界依附于众生化现.狭义的因是指产生结果的直接原因或内在原因,而缘则主要指产生结果的助因或外在的间接条件.广义的因也

如何理解佛教的空

与'有'相对.音译为舜若.意译空无.空虚.空寂.空净.非有.一切存在之物中,皆无自体.实体.我 等,此一思想即称空.亦即谓事物之虚幻不实,或理体之空寂明净.自佛陀时代开始即有此思想,尤以大乘佛教为然,且空之思想乃般若经系统之根本思想.

如何评价佛教电影首楞严演义

<首楞严演义>以大众喜闻乐见的方式解读经典,让我们更好的理解佛教所述的人生智慧:它是由福建宁德瑞迹寺十方楞严学苑性龙法师发起,在社会各界支持下,诚邀青年导演张迪,携同瑞迹寺四众弟子及摄制团队,经过数年的准备,终于拍摄出这部全球首部佛陀经教电影 .

佛教中的“心”应该怎么理解

佛学中应该说的是执念,人容易产生执念,是因为人是有感情,但是盲目地太重感情是错误的,当然执念并不单单指感情方面,比如做事情,太想成功反而适得其反,凡事顺其自然,放下才能解脱. 佛教诞生距今已有两千五百多年,是由古印度迦毗罗卫国(今尼泊尔境内)王子乔达摩·悉达多所创(参考佛诞).西方国家普遍认为佛教起源于印度,而印度事实上也在努力塑造"佛教圣地"形象.

佛教的无二慧怎么理解

无二慧者:即远离常断二边,灭尽能所二取等一切执著,证达如是甚深空性的智慧即无二慧,也就是空性,去掉一切区别心(就是放弃,布施)的彻底的智慧. 无二就是不分别的意思.无二慧:就是摩诃般若波罗蜜多.甚深空性智慧,到达解脱彼岸的智慧.而不是在烦恼此岸的世俗智慧.无二慧就是根本智,人人皆有的天然佛性,也叫:如来藏.真如.菩提.涅槃.自性.般若.大圆镜智等等.名称繁多.

大乖佛教该怎么理解

大乘佛教讲的是慈悲心.菩提心.利众,就是要自度还要度别人,利他就是利已:大乘佛教的最高果位是成佛解脱:汉传.藏传也称金刚乘为大乘佛教:小乘佛教是度自己,小乘的最高果位是阿罗汉,南传佛教为小乘佛教.

三观怎么理解

三观即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另:佛教语,天台宗的基本教义之一.谓从事物缘起中观悟空.假.中三谛. 1.世界观 世界观是人们对整个世界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是指处在什么样的位置.用什么样的时间段的眼光去看待与分析事物,它是人对事物的判断的反应.它是人们对世界的基本看法和观点.世界观和方法论是一致的,有怎样的世界观就有怎样的方法论. 2.价值观 价值观是基于人的一定的思维感官之上而作出的认知.理解.判断或抉择,也就是人认定事物.辩定是非的一种思维或取向,从而体现出人.事.物一定的价值或作用:在阶级

佛教回向是什么意思

回向是佛教非常重要的一种修行功夫.所谓"回向",就是将自己所修的功德,不愿自己独享,而将之"回"转归"向"与法界众生同享,以拓开自己的心胸,并且使功德有明确的方向而不致散失.很多人对回向不理解,老以为我这一样东西本来是我的,结果给了别人,那岂不是我越来越少了?其实这是世俗对回向的理解错误.回向的真正的原理就如手拿一根蜡炬去引燃其它的蜡烛,不但原来的蜡烛本身的光亮未曾减弱,反而和其它蜡烛的光光相照,而室内更为光明.更为明亮.所以,回向愈多,不但自身

中国佛教分几种

佛教有大乘与小乘之分,最初传入中国的是小乘教,大乘教稍晚也传了进来.在中国,佛教的研习者根据自己的理解,把佛教的教义加以发挥,就形成了不同的教派.魏晋南北朝时小乘佛教占优势,隋唐时代则大乘教兴盛,当时主要有十个佛教教派,比较兴盛的有八个,它们都是大乘教,而那两个不太兴盛的都是小乘教. 大乘教有:律宗:律宗主要是讲戒律的,即佛教的经.律.论,因此被称为律宗.鉴真和尚就是律宗.经.律.论都是佛教经典.经是佛为指导弟子修行所说的言教,律是佛为信徒制定的日常生活所应遵守的规则,论是佛弟子解释和研究教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