义不经商出自哪一本书

该句话出自《增广贤文》,原句如下:慈不掌兵,慈者,仁爱之士,若为仁爱,则无威严,然兵无令不行,将无威则乱,故掌兵者必威大于慈,若能恩威并济乃是最佳人等。作品简介:《增广贤文》。又名《昔时贤文》《古今贤文》,是中国明代时期编写的道家儿童启蒙书目。书名最早见之于明万历年间的戏曲《牡丹亭》,据此可推知此书最迟写成于万历年间。

时间: 2024-10-02 14:23:28

义不经商出自哪一本书的相关文章

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出自哪本书

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出自<三国志>.<三国志>,二十四史之一,是由西晋史学家陈寿所著,记载中国三国时期的曹魏.蜀汉.东吴纪传体国别史,是二十四史中评价最高的"前四史"之一. 陈寿(233年-297年),字承祚.巴西郡安汉县(今四川南充)人.三国时蜀汉及西晋时著名史学家.陈寿少时好学,师事同郡学者谯周,在蜀汉时曾任卫将军主簿.东观秘书郎.观阁令史.散骑黄门侍郎等职.当时,宦官黄皓专权,大臣都曲意附从.陈寿因为不肯屈从黄皓,所以屡遭遣黜.蜀降晋后,历任著作郎.长广太守.

为什么慈不掌兵善不坐堂义不经商

慈不掌兵,对一个战争指挥官,减少自身伤亡,彻底消灭对方是最终目标.所以,在训练场上,如果指挥官过于仁慈.过于迁就,就会使部队纪律松散.人心不齐.在战场上,一点点的同情和心善就会使己方发生万劫不复的境地.善不坐堂,如果太过于善良,往往难成大事,还容易被人利用算计.处于高层的领导要有敢于碰硬的勇气和魄力,面对公司大局利益要不畏强暴不怕钉子,这样才会使公司制度得到很好的执行和完善.义不经商,如果一个人太讲义气,是不适合掌财的.如果处处讲兄弟义气,处处仗义疏财,处处用钱换感情,是根本就守不住财.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出自哪一本书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出自<礼记·中庸>.<中庸>是中国古代论述人生修养境界的一部道德哲学专著,原属<礼记>第三十一篇,是儒家经典之一,为战国时期子思所作. <中庸>在宋元以后,成为学校官定的教科书和科举考试的必读书,对中国古代教育和社会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其主要注本有程颢<中庸义>.程颐<中庸解义>.朱熹<中庸章句>.李塨<中庸传注>.戴震<中庸补注>.康有为<中庸注>.马其昶<中庸谊

德不孤必有邻出自哪一本书

德不孤必有邻出自<论语•里仁>,原文是"德不孤,必有邻",翻译为有德之人并不孤单,必然有人与他相伴,且<论语·里仁篇>本篇是<论语>的第四篇.这一篇包括了儒家的若干重要范畴.原则和理论,对后世都产生过较大影响,又名<论>,包括26章,主要内容涉及到义与利的关系问题.个人的道德修养问题.孝敬父母的问题以及君子与小人的区别.

安而不忘危出自哪一本书

安而不忘危出自<周易>.<周易>即<易经>,<三易>之一(另有观点:认为易经即三易,而非周易),是传统经典之一,相传系周文王姬昌所作,内容包括<经>和<传>两个部分.<经>主要是六十四卦和三百八十四爻,卦和爻各有说明(卦辞.爻辞),作为占卜之用. 占卜,意指以小明大.以微见著,通过微观与宏观的联系为原理,用龟壳.蓍草.铜钱.竹签.纸牌或占星等手段和征兆来推断未来的吉凶祸福,为咨客分析问题.指点迷津的方法.

上善若水出自哪一本书

上善若水这个成语出自<老子>一书中的语句"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正善治,尹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尤." 这个词的字面大致意思是:所谓那种思想境界非常高的的行善行为就像水的品性一样,它能够造福许许多多的事物而不追名逐利.通俗点的理解就是积德行善要抱着一颗不求回报的平常心才是行善者的最高境界. 传统文化礼仪夏令营认为做善事就应该抱着一颗淡薄名利的心,现在社会上许多名人都拿做善事来炒作自己,提高曝光率,吸引人们的

读书百遍而义自见出自哪里

读书百遍而义自见出处:<三国志·魏志·董遇传>.<三国志>,二十四史之一,是由西晋史学家陈寿所著,记载中国三国时期的曹魏.蜀汉.东吴纪传体国别史,是二十四史中评价最高的"前四史"之一. 二十四史,是中国古代各朝撰写的二十四部史书的总称,由于<史记>的写法被历来的朝代纳为正式的历史写作手法,故将和<史记>一样用纪传体写作的史书称"正史".

守株待兔出自哪一本书

守株待兔出自<韩非子>.其译文为:宋国有个农民,田地中有一截树桩.一天,一只跑得飞快的野兔撞在了树桩上,扭断了脖子死了.于是,农民便放下他的农具日日夜夜守在树桩子旁边,希望能再得到一只兔子. 该寓言故事揭示的道理是:全新的情况产生新的问题,只能用新的方法解决,只有愚蠢的人才看不到事实的变化.

精诚所加金石为开是出自哪一本书

出自<庄子·杂篇·渔父>. 1.精诚所至,金石为开,意指人诚心所到,能感动天地,使金石为之开裂.比喻只要专心诚意去做,什么疑难问题都能解决.形容真诚对人产生的感动力: 2.<庄子·杂篇·渔父>是庄子所著的<庄子>中的其中一篇.全文写了孔子见到渔父以及和渔父对话的全过程.首先是渔父跟孔子的弟子子路.子贡谈话,批评孔子的言论.接着写孔子见到渔父,受到渔父的直接批评,指出他不在其位而谋其政,接下去又进一步写渔父向孔子提出"真"的含义,最后写孔子对渔父的谦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