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有耻下一句话是什么

人有耻下一句话是“则能有所不为”,这句话出自朱熹《朱子语类》卷十三,意思是一个人有了羞耻心,就能不做那些不该做的事。人有了羞耻心,才会有志向、抱负和气节,才能意志坚定,于贫富、得失、义利之间有所取舍,而不是任凭物欲驱谴。

确实如此,人世间最宝贵的不是金银财宝,而是一颗正直无私、品行高尚的君子之心。君子,当有所不为,方显个人魅力,成就自己。

时间: 2024-10-27 19:37:18

人有耻下一句话是什么的相关文章

人有耻下一句

人有耻下一句是则能有所不为. 出自朱熹<朱子语类>卷十三.大意是一个人有了羞耻心,就能不做那些不该做的事.人有了羞耻心,才会有志向.抱负和气节,才能意志坚定.于贫富.得失.义利之间有所取舍,而不是任凭物欲驱谴.相传,齐国有个人,每次外出都吃饱喝足而归.他的妻子问他一起吃喝的都是些什么人,他说,都是一些富贵的人.妻子表示怀疑,就偷偷尾随他出去.走到城里,发现没有一个人同他说话.走到墓地,他便向扫墓的人讨残杯冷炙,这就是他吃饱喝足的办法.可见,如果一个人没有羞耻心,什么事情都能做得出来.

人有耻下一句是什么

人有耻下一句是则能有所不为,意思是一个人有了羞耻心,就能不做那些不该做的事.人有了羞耻心,才会有志向.抱负和气节,才能意志坚定,于贫富.得失.义利之间有所取舍,而不是任凭物欲驱谴.出自朱熹<朱子语类>卷十三. <朱子语类>是朱熹与其弟子问答的语录汇编.中国宋代景定四年(1263年)黎靖德以类编排,于咸淳六年(1270年)刊为<朱子语类大全>140卷,即今通行本<朱子语类>. 此书编排次第,首论理气.性理.鬼神等世界本原问题,以太极.理为天地之始:次释心性情意

人心向善下一句话经典

人心向善下一句话有福虽未至,祸已远离,善者,天必佑之.也有人心向善,从缘而行,所得即是应得.人心向善是指愿意做对他人有益的事情,它是人内在的最高的道德品质,是一种不折不扣的正能量."人心向善出自"礼之所存,人心向善:礼之不存,人心不古.

为什么多数人都会耻下问

耻于下问本身的原因是这些人对于学问的热爱远没有自身那点自尊心重.如果真的热爱学问,想要弄明白道理,是不会有自己所谓的自尊的.说是自尊其实是客气的说法,只不过舍不得自己那二两面子罢了.其实真的做到了不耻下问,别人看到的只是你孜孜不倦对于学问的热忱,明白的人会对你更加尊敬,不明白的人不必在乎他们的看法.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把自己做好才是守本重根的做法.

人有耻的下一句话是什么

"人有耻"的下一句话是:则能有所不为. 这句话出自朱熹<朱子语类>卷十三,意思是:一个人有了羞耻心,就能不做那些不该做的事:人有了羞耻心,才会有志向.抱负和气节,才能意志坚定,于贫富.得失.义利之间有所取舍,而不是任凭物欲驱谴. <朱子语类>是朱熹与其弟子问答的语录汇编.中国宋代景定四年(1263年)黎靖德以类编排,于咸淳六年(1270年)刊为<朱子语类大全>140卷,即今通行本<朱子语类>.

人有耻的下一句是啥

人有耻,则能有所不为. 这句话出自朱熹<朱子语类>卷十三. 意思:一个人有了羞耻心,就能不做那些不该做的事.人有了羞耻心,才会有志向.抱负和气节,才能意志坚定,于贫富.得失.义利之间有所取舍,而不是任凭物欲驱谴. <朱子语类>是南宋理学大师朱熹宋代景定四年(1263年)黎靖德以类编排,于咸淳二年(1270年)刊为<朱子语类大全>140卷,即今通行本<朱子语类>.

读史使人明智下一句话

1."读史使人明智"下一句话为:读诗使人聪慧,数学使人精密,哲理使人深刻,伦理学使人有修养,逻辑修辞使人善辩.作者:弗兰西斯·培根. 2.弗兰西斯·培根(FrancisBacon,1561-1626)英国哲学家.作家,出生贵族家庭.剑桥大学毕业,后又学习法律,1618年任大理院院长,封为勋爵. 3.1621年因受贿为国会弹劾去职,嗣后居家著述.<随笔>是其文学方面主要著作,开创英国随笔这特有体裁.他竭力倡导"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聪慧,数学使人精密,哲理使人深刻,

耻下问者自满的上半句是什么

"耻下问者自满"的上半句为"知不足者好学":文章原句出处为:"知不足者好学,耻下问者自满."来源于宋朝林逋所著的<省心录>:此句的意思为:"知道自己不足的人往往谦逊好学,以向别人请教为耻的人容易骄傲自满".

树欲静而风不止的下一句话是什么

树欲静而风不止的下一句话是子欲养而亲不待也.意思是:树想要静止,风却不停地刮动它的枝叶.树是客观事物,风是不停流逝的时间,比喻时间的流逝是不随个人意愿而停止的.多用于感叹人子希望尽孝双亲时,父母却已经亡故. 此句出自<孔子家语卷二·致思第八>,这是丘吾子说给孔子的话,旨在宣扬儒家的孝道.此话是从反面来告诫孝子们,说明行孝道要及时,要趁着父母健在的时候,而不要等到父母去世的那一天.后来用"树欲静而风不止"比喻不以人的主观愿望为转移的客观规律.也有用来比喻一方想停止做某事,而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