伯牙是个什么样的人

是一个琴技高超但又希望能遇到知音的一个人。伯牙,春秋战国时期楚国郢都(今湖北荆州)人。虽为楚人,却任职晋国上大夫,且精通琴艺。伯牙抚琴遇知音就是他在探亲回国途中发生的故事。春秋时,伯牙擅弹古琴,只是恨无知音。有次伯牙乘船外出,时值中秋之夜,偶遇一樵夫钟子期。伯牙每弹一曲,子期都能讲出乐曲的内容和演奏时的感情。两人在船上互诉衷肠,结拜为兄弟。并约定一年以后在此相会。第二年中秋,伯牙如约前来弹奏,岸上却不见钟子期的影子。后知钟子期已离开人世。死前他让人把他葬在岸边,好让他的灵魂依约到此相会。伯牙来到坟前,边哭边弹,看热闹者却拍手大笑,伯牙爷天长叹:“子期不在,谁是知音?”遂将古琴摔碎。这个知音相求、同心相依的佳话流传至今。

时间: 2024-08-22 17:55:25

伯牙是个什么样的人的相关文章

伯牙是什么时代的人

春秋战国时期.俞伯牙(前387年-前299年),本名伯牙,春秋战国时期楚国郢都(今湖北荆州)人,荀林父后裔,任职晋国大夫,他是著名的琴师,善弹七弦琴,因与钟子期的知音故事而闻名于世. 俞伯牙本姓伯,因明末小说家冯梦龙在编撰<警世通言>时,把"子期遇伯牙,千古传知音"误听为"子期俞伯牙,千古传知音"而得"俞伯牙",在此之前的<列子><荀子><琴操>等书中均为"伯牙".

有关感恩的故事

1.漂母的一饭之恩:韩信少年时家中贫寒,父母双亡.他虽然用功读书.拼命习武,却仍然无以为生,迫不得已,他只好到别人家吃"白食",为此常遭别人冷眼.韩信咽不下这口气,就来到淮水边垂钓,用鱼换饭吃,经常饥一顿饱一顿. 淮水边上有个为人家漂洗纱絮的老妇人,人称"漂母",见韩信可怜,就把自己的饭菜分给他吃.天天如此,从未间断.韩信深受感动.韩信被封为淮阴侯后始终没忘漂母的一饭之恩,派人四处寻找,最后以千金相赠. 2.知遇之恩:春秋时期,俞伯牙擅长弹奏琴弦,钟子期擅长听音辨意

关于感恩的例子

1.衔环结草,以报恩德:结草与衔环都是古代报恩的传说,出自<左传>.前者讲一个士大夫将其父的爱妾另行嫁人,不使殉葬,爱妾已死去的父亲为替女儿报恩,将地上野草缠成乱结,绊倒恩人的敌手:后者讲有个儿童挽救了一只受困黄雀的性命,黄雀衔来白环四枚,声言此环可保恩人世代子子洁白,身居高位.后将二典故合成一句,比喻受人恩惠,定当厚报,生死不渝.明朝时冯梦龙在<醒世恒言>中写道:大恩未报,刻刻于怀.衔环结草,生死不负. 2.周恩来与嗣母:周恩来不满一岁时,就由守寡的嗣母陈氏带在身边抚养,她把全部

伯牙钟子期相传为什么人

俞伯牙钟子期相传为(春秋战国)时代人,明代小说家(冯梦龙)根据关于他们俩的传说,创作了(高山流水),收在(警世恒言)中.由于"伯牙绝弦"这个传说,人们把(高山流水)叫做知音. 冯梦龙(1574年-1646年),字犹龙,又字子犹,号龙子犹.墨憨斋主人.顾曲散人.吴下词奴.姑苏词奴.前周柱史等.南直隶苏州府长洲县(今江苏省苏州市)人.明代文学家.思想家.戏曲家.冯梦龙出身士大夫家庭,与兄冯梦桂.弟冯梦熊并称"吴下三冯".他的作品比较强调感情和行为,最有名的作品为<

俞伯牙钟子期相传为什么时代人

俞伯牙钟子期相传春秋战国的人,他们二人成为知音的传说<列子><吕氏春秋>等古书均有记载. 俞伯牙与钟子期是一对千古传诵的至交典范.伯牙善于演奏,钟子期善于欣赏.这就是"知音"一词的由来.

俞伯牙是什么样的人

俞伯牙是一个重情重义的人,而且俞伯牙非常聪明,还十分善良.忠诚. 俞伯牙名瑞,字伯牙,春秋战国时期楚国郢都人.虽为楚人,却任职晋国上大夫,且精通琴艺.伯牙抚琴遇知音就是他在探亲回国途中发生的故事.

俞伯牙与钟子期是哪个朝代的人

钟子期,名徽,字子期.春秋战国时代楚国汉阳即今湖北省武汉市蔡甸区集贤村人,相传钟子期是一位戴斗笠.披蓑衣.背扁担.拿板斧的樵夫. 俞伯牙,春秋战国时期楚国郢都即今湖北荆州人.俞伯牙虽为楚人,却任职晋国上大夫,精通琴艺.俞伯牙抚琴遇知音的故事,就是发生在他探亲回国途中发生.

伯牙钟子期相传为什么时期的人

俞伯牙与钟子期是一对千古传诵的至交典范.伯牙善于演奏,钟子期善于欣赏.这就是"知音"一词的由来.后钟子期因病亡故,伯牙悲痛万分,认为世上再无知音,天下再不会有人像钟子期一样能体会他演奏的意境.所以就"破琴绝弦",把自己最心爱的琴摔碎,终生不再弹琴了. 伯牙钟子期相传为什么时期的人 俞伯牙钟子期相传为春秋战国时代人,关于他们二人成为知音的传说,<列子>.<吕氏春秋>等古书均有记载,也流传于民间.明代小说家冯梦龙根据关于他们俩的传说,创作了高山流

伯牙和子期相传为什么时期的人

春秋战国.俞伯牙是著名的琴师,善弹七弦琴,因与钟子期的知音故事而闻名于世.俞伯牙本姓伯,因明末小说家冯梦龙在编撰<警世通言>时,把"子期遇伯牙,千古传知音"误听为"子期俞伯牙,千古传知音"而得"俞伯牙",在此之前的<列子>.<荀子>.<琴操>等书中均为"伯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