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为什么要报先帝而忠陛下

1、报先帝知遇之恩:”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 “;

2、忠陛下:”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托付不效,伤先帝之明,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

时间: 2024-11-13 07:56:33

诸葛亮为什么要报先帝而忠陛下的相关文章

出师表中先帝知臣谨慎谨慎的意思

1.解释:是指办事谨慎,认真: 2.出处:诸葛亮的<出师表>: 3.原句: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至于斟酌损益,进尽忠言,则攸之.棉.允之任也.

带驽字的成语有哪些

带驽字的成语如下: 1.庶竭驽钝:希望竭尽自己的平庸之才,是自谦的一种说法: 出自诸葛亮<出师表>: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 2.鞭驽策蹇:鞭打跑不快的马.驴.比喻自己能力低,但受到严格督促,勤奋不息.用作谦词. 出自张居正<纂修书成辞恩命疏>:盖五年于兹,而今始克就,鞭驽策蹇,宁靡寸劳: 3.驽马十驾:比喻智力低的人只要刻苦学习,也能追上资质高的人: 出自<劝学>:驽马十驾,功

庶竭驽钝攘除奸凶的意思

庶竭驽钝,攘除奸凶的意思是:希望用尽我平庸的才能,铲除奸邪凶恶的敌人. 出自诸葛亮 <前出师表>,原文: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 <出师表>出自于<三国志·诸葛亮传>卷三十五,是三国时期蜀汉丞相诸葛亮在决定北上伐魏 夺取长安之前给后主刘禅上书的表文.这篇表文以议论为主,兼用记叙和抒情.以恳切委婉的言辞劝勉后主要广开言路.严明赏罚.亲贤远佞,以此兴复汉室 还于旧都:同时也表达自己以

出师表的写作思路

(1)赏罚同一标准:陟罚臧否,不宜异同: (2)三条建议是:①开张圣听(广开言路):②严明赏罚(赏罚分明):③亲贤臣,远小人( 亲贤远佞) ,最重要的一条是:亲贤臣,远小人 (3)分析形势:① 不利的客观条件: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 ②有利的主观条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忠志之士忘身于外. (4)作者志趣(无意功名.淡泊名利):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 (5)临危受命(创业艰难.患难与共的经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 (6)先后汉兴衰原因:亲贤

出师表文言文

出师表原文: 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忠志之士忘身于外者,盖追先帝之殊遇,欲报之于陛下也,诚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恢弘志士之气,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 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罚臧否,不宜异同,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以昭陛下平明之理,不宜偏私,使内外异法也: 侍中.侍郎郭攸之.费祎.董允等,此皆良实,志虑忠纯,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愚以为宫中之事,事无大小,悉以咨之,然后施行,必能裨补阙漏,有所

进尽忠言的进什么意思

详细释义: 进:奉上.呈上.尽:穷尽的意思.忠:忠心,由衷.言:话语. 进尽忠言:进献已有的全部忠言. 出自典故<出师表>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至于斟酌损益,进尽忠言,则攸之.祎.允之任也.

诸葛亮为什么要伐魏

是为了实现刘备救复汉室的遗愿. 刘备是汉室后裔,在他生前,立志要消灭曹魏政权,复兴汉室.可是他这个宏愿未及实现便死去了.临死之前,他把诸葛亮召到永安宫托孤"属以后事,谓亮目:'君才十倍于曹丕,必能安 国,终定大事'".所谓"终定大事",即是最后一定能消灭曹魏, 恢复汉室统一天下.诸葛亮当即涕泣表示,愿"竭股肱之力,效忠贞之节,继之以死".后来,他出师北伐前夕,在给后主刘禅的<出师表>中说:"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

谈诸葛亮的忠心

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是诸葛亮一身鲜明的写照.诸葛亮的忠有很多种,诸葛亮对刘备尽忠,诸葛亮曾说过:"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忠的另一种是将其转化为一种责任.诸葛亮正是如此,因为感激,帮刘备建立蜀汉政权.随后,又因刘备的永安托孤,尽心尽力辅佐刘禅,早已把此当作自己的责任,既然已成自己的责任,就必须要做且并无对错之分.

唐代史书对武则天的评价是褒是贬

唐代史书对武则天的评价是大贬特贬:<旧唐书>评价:史臣曰:治乱,时也,存亡,势也.使桀.纣在上,虽十尧不能治:使尧.舜在上,虽十桀不能乱:使懦夫女子乘时得势,亦足坐制群生之命,肆行不义之威.观夫武氏称制之年,英才接轸,靡不痛心于家索,扼腕于朝危,竟不能报先帝之恩,卫吾君之子.俄至无辜被陷,引颈就诛,天地为笼,去将安所?悲夫!昔掩鼻之谗,古称其毒:人彘之酷,世以为冤.武后夺嫡之谋也,振喉绝襁褓之儿,菹醢碎椒涂之骨,其不道也甚矣,亦奸人妒妇之恒态也.然犹泛延谠议,时礼正人.初虽牝鸡司晨,终能复子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