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一和三的成语

一板三眼:比喻言语、行动有条理或合规矩。有时也比喻做事死板,不懂得灵活掌握。一隅三反:从一件事物的情况、道理类推而知道许多事物的情况、道理。径一周三:这是古算学计算圆周率的近似比,后借以比喻两者间差距很大。一沐三渥发:洗一次头要停顿三次,形容渴求贤才,谦恭下士。一献三售:指人臣过蒙宠幸,同"一献三酬"。一日三省:每天多次地自我反省。一举三反:指善于推理,能由此及彼。一日三月: 形容对人思念殷切。一日三岁: 形容对人思念殷切。一咏三叹:原指音乐和歌唱简单而质朴,后转用来形容诗婉转而含义深刻。

时间: 2024-10-13 11:30:08

带一和三的成语的相关文章

带两个三的成语有哪些

三三两两:三个两个地在一起,形容人数不多.出处:宋代郭茂倩<乐府诗集>卷四十七引晋人<娇女>诗:"鱼行不独自,三三两两俱."三三五五:三个一群,五个一伙.出自唐代李白<采莲曲>:"岸上谁家游冶郎,三三五五映垂杨."两两三三: 指三两为群:形容稀疏.出自南朝<述异记>卷上:"今冀粥有乐名蚩尤戏,其民两两三三头戴牛角相抵."元·杨载<宿浚仪公湖亭>诗:"两两三三白鸟飞,背人斜去落渔

带一和三的成语急

1.举一反三:比喻从一件事情类推而知道其他许多事情: 2.一波三折:比喻文章的结构起伏曲折,也比喻事情进行中意外的变化很多: 3.一日三秋:形容虽然分别时间短,但觉得很长,时间过得很慢: 4.一板三眼:比喻说话有条理和分寸,合规矩,不马虎: 5.一隅三反:从一件事物的情况.道理类推而知道许多事物的情况.道理.

带三的成语是什么

带三的成语有:垂涎三尺.红日三竿.火冒三丈.几次三番.狡兔三窟.绕梁三日.入木三分.退避三舍.一唱三叹. 1.垂涎三尺:涎,口水.口水挂下三尺长.形容极其贪婪的样子.也形容非常眼热. 2.红日三竿:指天已大亮,时候不早. 3.火冒三丈:冒,往上升.形容愤怒到极点. 4.几次三番:番,次.一次又一次.形容次数之多. 5.狡兔三窟:窟,洞穴.狡猾的兔子准备好几个藏身的窝.比喻隐蔽的地方或方法多. 6.绕梁三日:形容音乐高昂激荡,虽过了很长时间,好像仍在回响. 7.入木三分:相传王羲之在木板上写字,木

带个门和带个面字的成语是什么

在中国成语大全中带门和面字的成语有三个,分别如下: 1.杜门面壁:指闭门修养. 出自于苏轼的<答王幼安宣德启>:杜门面壁,观六十年之非.又<答廖明略>之二:衰陋之甚,惟有归田,杜门面壁,更无余事: 2.装潢门面:比喻只把外表装饰得很漂亮. 出自于章炳麟的<论教育的根本要从自国自心发出来>:里面用了佛说,外面排斥佛说,不过是装潢门面,难道有识的人,就被他瞒过去: 3.装点门面:同装潢门面,比喻只把外表装饰得很漂亮. 出自于秦简夫的<东堂老>第一折:止则有这两件

带金鸡两字的成语有哪些

带"金鸡"两字的成语有:金鸡独立.金鸡消息.金鸡报晓. 1.金鸡独立,释义:指独腿站立的一种武术姿势.后也指用一足站立.出处:清·李汝珍<镜花缘>第七十四回:"我是金鸡独立,要一足微长." 2.金鸡消息,释义:金鸡:古时大赦时,所举行的一种仪式,即竖长杆,顶立金鸡,然后集中罪犯,击鼓,宣读赦令.指皇帝下赦令招安的消息.出处:<新唐书·百官志三>:"赦日,树金鸡于仗南,竿长七丈,有鸡高四尺,黄金饰首,衔绛幡长七尺,承以彩盘,维以绛绳.

带劳和燕的成语

带劳和燕的成语共有三个: 1.劳燕分飞:比喻夫妻.情侣别离."劳"指伯劳鸟,"燕"指燕子. 2.伯劳飞燕:借指离别的亲人或朋友. 3.东劳西燕:比喻情侣.朋友离别.也比喻来自不同方向的同路人. 三个成语皆出自<乐府·东飞伯劳歌>:"东飞伯劳西飞燕,黄姑织女时相见."

带蕊的四字成语有哪些

带蕊的四字成语只有三个:吹花嚼蕊,浮花浪蕊,剩蕊残葩: 1.吹花嚼蕊:原意是指吹奏,歌唱,引申指反复推敲声律,词藻: 2.浮花浪蕊指寻常的花草,比喻轻浮而不庄重的人: 3.剩蕊残葩:比喻已被摧残蹂躏的女子.

带天和公的成语有哪些

带天和公的成语如下: 1.天公地道,形容十分公平合理.出自于清朝岭南羽衣女士<东欧女豪杰>第三回:"如今人人的脑袋里头既都有了一个社会平等,政治自由,是个天公地道的思想." 2.天下为公,原意是天下是公众的,天子之位,传贤而不传子,后成为一种美好社会的政治理想.出自于<礼记·礼运>:"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

带沧海二字的成语

带"沧海"二字的成语有: 1.珠陈沧海:释义:珍珠沉在大海里.比喻人才被埋没.出处明·吾邱瑞<运甓记·师阃宾贤>:"珠沉沧海,玉韫荆山,剑秽黄埃,奇韬远略运灵台,长狐封豕谁无赖." 2.沧海一鳞:大海中的一片鱼鳞.比喻非常渺小.出处<冷眼观>第七回:"犹如沧海一鳞,巫山片云,顷刻间风驰电掣,卷入无何有之乡." 3.沧海桑田:桑田:农田.大海变成桑田,桑田变成大海.比喻世事变化很大.语本葛洪<神仙传·王远>:&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