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个佛经专讲如何戒贪嗔痴

几乎所有的经书,都是在讲这三件事,讲怎么除灭贪嗔痴。除三毒修三学 前言世间,乃有三毒,兹明出世。须明三学,盖智者知一切业苦,成于三毒。为除业苦,当除三毒。对治三毒,故修三学。所谓三学者:

1、戒 戒,禁戒也,能防禁身口意所作恶业者;

2、定: 定,禅定也,能使静虑澄思者。;

3、慧:慧,智慧也,观察真理而断妄惑者。 成贪者欲,戒则不欲,不欲则不贪。成嗔者动,定则不动,不动则不嗔。成痴者愚,慧则不愚,不愚则不痴。

时间: 2024-08-05 22:11:29

哪个佛经专讲如何戒贪嗔痴的相关文章

佛经中讲的三宝指的是什么

佛经中讲的三宝是指佛.法.僧三宝. 1.佛宝:指已经成就圆满佛道的一切诸佛: 2.法宝:即诸佛的教法: 3.僧宝:即依诸佛教法如实修行的出家沙门. 三宝是佛教的教法和证法的核心.

有书是专讲晏子的吗

<晏子春秋>是记载春秋时期齐国政治家晏婴言行的一部历史典籍,用史料和民间传说汇编而成,书中记载了很多晏婴劝告君主勤政,不要贪图享乐,以及爱护百姓.任用贤能和虚心纳谏的事例,成为后世人学习的榜样.晏婴自身也是非常节俭,备受后世统治者崇敬. 过去疑古派认为<晏子春秋>是伪书,<晏子春秋>也被长时期的冷落,自1972年银雀山汉墓出土文献证明 <晏子春秋>并非伪书.

菩提心要具备哪三心

菩提心,是由三种心成就菩提心,直心.深心.大悲心. 第一种是直心,正观着本体,就是看一切,在法看法性,在人.有情看佛性. 第二种是深心,要尽一切诸善行.所说的,哪管是一点小的好事,都要做:一点小的坏事,不做.伤害人的,半句话都不说:成就人的,要说多少都可以.在戒里头,这就是深心,要尽一切十善法.十善法界就是表现的真心,之后用律仪来防范.来设立,使的真心不犯错误,饶益一切众生. 三心是一个心,菩提心,有出离,有大悲,有智慧,就是出离心的.大悲心的.般若心的.这讲起来很多,菩提心有菩提心的专册,像<

寺庙进香什么时间去好

寺庙进香,其实任何时间段都是可以去的.上香不在于次数的,一般都是早晚各一次,也不用讲究确定的时间.其余时候随自己心意和方便.关键是要懂得上香的真义.上香礼佛时应当心地清净,果能一尘不染,获福无边.若要许愿,当放弃自私自利,损人利己的念头,发利益社会.利益众生之大心愿,则功德无量.佛经上讲"礼佛一拜,灭罪河沙:念佛一声,福增无量"是也.每次上三支香为宜.此表示"戒.定.慧"三无漏学:也表示供养佛.法.僧常住三宝.这是最圆满且文明的上香供养.上香不在多少,贵在心诚,所谓

晚上可以烧香吗

晚上是可以烧香的.因为时间都是错觉,时间也是空性.只要想敬香,想礼佛,此时就是最好的时间,因为此时是信.愿兼备,但行便是. 上香礼佛时应当心地清净,果能一尘不染,获福无边.若要许愿,当放弃自私自利,损人利己的念头,发利益社会.利益众生之大心愿,则功德无量.佛经上讲"礼佛一拜,灭罪河沙:念佛一声,福增无量"是也. 每次上三支香为宜.此表示"戒.定.慧"三无漏学:也表示供养佛.法.僧常住三宝.这是最圆满且文明的上香供养.上香不在多少,贵在心诚,所谓"烧三支文明

晚上上香拜神可以吗

晚上是可以烧香的.因为时间都是错觉,时间也是空性.只要想敬香,想礼佛,此时就是最好的时间,因为此时是信.愿兼备,但行便是.香礼佛时应当心地清净,果能一尘不染,获福无边.若要许愿,当放弃自私自利,损人利己的念头,发利益社会.利益众生之大心愿,则功德无量.佛经上讲"礼佛一拜,灭罪河沙:念佛一声,福增无量"是也. 每次上三支香为宜.此表示"戒.定.慧"三无漏学:也表示供养佛.法.僧常住三宝.这是最圆满且文明的上香供养.上香不在多少,贵在心诚,所谓"烧三支文明香,

晚上能烧香吗

晚上是可以烧香的.因为时间都是错觉,时间也是空性.只要想敬香,想礼佛,此时就是最好的时间,因为此时是信.愿兼备,但行便是.关键是要懂得上香的真义:第一.表示虔诚恭敬供养三宝,以此示范接引众生.第二.表示传递信息于虚空法界,感通十方三宝加持.第三.表示燃烧自身,普香十方,提醒佛门弟子无私奉献.第四.表示点燃了佛教徒的戒定真香,含有默誓"勤修戒.定.慧,熄灭贪.嗔.痴"意,佛并不嗜好世间大香贵香,但却喜欢佛弟子的戒.定真香.此外,要注意到是: 上香礼佛时应当心地清净,果能一尘不染,获福无边

放瑜伽焰口是什么意思

瑜伽是印度语,意思是相应,即手结密印,口诵真言,专意观想,身口意相应,所以叫做瑜伽.焰口是佛经里讲的一种饿鬼,也叫做面然,其行貌枯瘦,咽喉细的像针一样,口吐火焰.所以瑜伽焰口的意思是解除饿鬼饥虚为他们说法.皈依.受戒,令他们具足正见,不再造罪受苦,早日脱离苦趣,成就菩提.

罗织经看了有什么用

罗织经看了能够使我们更感性的认识酷吏政治,从而更进一步的了解则天一朝的历史原貌. 罗织经是武周酷吏来俊臣所著的一部专讲如何罗织罪名,陷害杀人的书.酷吏周兴临死之际,看过此书,自叹弗如,竟甘愿受死:一代人杰宰相狄仁杰阅罢此书,冷汗直冒,却不敢喊冤:女皇武则天面对此书,叹道:如此机心,朕未必过也.杀机遂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