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题牡丹丛这首诗的解释

秋题牡丹丛这首诗的解释:牡丹花丛沾上了夜晚的白露,枯叶遇到了清晨的凉风。盛开的花朵凋落已久,芳影已无踪。二人相对而坐,一起感慨这世事的无常。

原文如下:

秋题牡丹丛

唐白居易

晚丛白露夕,衰叶凉风朝。

红艳久已歇,碧芳今亦销。

幽人坐相对,心事共萧条。

注释:

1、碧芳:绿叶。用来比喻青春、韶光。比如:白居易《秋题牡丹丛》“红艳久已歇,碧芳今亦销。”孟郊《靖安寄居》“碧芳既似水,日日咏‘归欤。”

2、歇:衰落、凋谢的意思。

3、销:消失。

4、幽人:隐居之人,隐士。

创作背景:

这首诗的具体创作时间不详。据记载是作于元和十年(公元815年,白居易44岁),白居易被贬江州司马之后所作,表达了作者对人生无常的感慨。

时间: 2024-10-15 03:04:26

秋题牡丹丛这首诗的解释的相关文章

观种树这首诗的解释

观种树这首诗的解释:种树都是为了等待春天,春天到了却不能停留很久.且看那昨日那朝朝暮暮的鲜花,谁能避免这别离的忧愁呢.我心意已经落寞,一直种着树不停歇.有没有好奇的人,像我一样闲来无事找忧愁呢. 观种树原文: 种树皆待春,春至难久留.君看朝夕花,谁免离别愁. 心意已零落,种之仍未休.胡为好奇者,无事自买忧. 作者简介:孟郊,(751-814),唐代诗人.字东野.汉族,湖州武康(今浙江德清)人,祖籍平昌(今山东临邑东北),先世居洛阳(今属河南).唐代著名诗人.现存诗歌500多首,以短篇的五言古诗最

望天门山这首诗的解释

望天门山这首诗的解释:天门山被长江从中断开,分为两座山,碧绿的江水向东流到这儿突然转了个弯儿,向北流去.两岸的青山相互对峙,一只小船从太阳升起的地方悠悠驶来. 望天门山全诗解释 长江犹如巨斧,劈开天门雄峰,碧绿江水滚滚东流到这里,又回旋向北流去. 两岸青山互相对峙美景难分高下,一只小船从太阳升起的地方悠悠驶来. 望天门山原文 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 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全诗赏析 此诗描写了诗人舟行江中顺流而下远望天门山的情景:前两句用铺叙的方法,描写天门山的雄奇壮观和江水

日日深杯酒满这首诗的解释

每天把大酒杯倒满酒,终日在鲜花盛开的小花圃里喝醉.自己唱歌自己跳舞,自己乐得开怀大笑,最令人高兴的是没有牵挂没有羁绊.一生中能有几回短暂的美丽的梦,多少奇人异士都不免归到黄泉.人生不用计较太多,只要把现在的欢乐时光过好就行了. <西江月·日日深杯酒满>是南宋词人朱敦儒创作的一首词.起首两句写出词人终日醉饮花前的生活.深杯酒满见得饮兴之酣畅,小圃花开点出居处之雅致.无一字及人,而人的精神风貌已隐然可见.

头上红冠不用裁是哪首诗

头上红冠不用裁是<画鸡>这首诗,<画鸡>是唐朝诗人唐伯虎的作品.这首诗的解释是:头上鲜红如红花怒放的帽子不用裁剪是天生的,这是一只白鸡所以满身雪白走过来.一生之中它从来不敢随便说话,但是一旦喊起来千门万户就随着打开门窗了.唐寅,字伯虎,吴县(今江苏苏州市)人.明朝诗人.自称"江南第一风流才子".唐寅作诗画画都很精通,与祝允明.文征明.徐祯卿并称"吴中四才子".著有<六如居士集>.

野望这首诗的主旨是什么

<野望>是隋末唐初诗人王绩的作品.原文: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 译文:傍晚时分站在东皋纵目远望,我徘徊不定不知该归依何方.层层树林都染上秋天的色彩,重重山岭披覆着落日的余光.牧人驱赶着那牛群返还家园,猎人带着猎物驰过我的身旁.大家相对无言彼此互不相识,我长啸高歌真想隐居在山冈! 野望这首诗的主旨是什么 这是一首描写秋天山野景致的五言律诗.诗风疏朴自然,于平淡中表现出诗人"相顾无相识"的抑郁苦闷的心情,

元日这首诗说的是什么季节

1.元日这首诗说的是冬季. 2.元日,是农历的正月初一,即春节.春节在冬季,所以,王安石的<元日>描写的是冬季.<元日>这首诗写了(春节)这个传统节日的(燃放爆竹,喝屠苏酒,贴春联和门神)等习俗. 3.元日原文: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从军行这首诗是什么意思

1.青海上空的阴云遮暗了雪山,遥望着远方的玉门关. 塞外的将士身经百战磨穿了盔和甲,攻不下西部的楼兰城誓不回来. 2.这首诗反映了戍边将士杀敌立功.保卫国家的豪情壮志.诗的前两句描绘边地风光,借以渲染战争气氛.后两句集中概括了戍边将士长期参与的酷烈战争生活以及决心破敌的豪情.壮阔的塞外景色与将士宏伟的抱负融合在一起,气魄雄阔,风格浑豪."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常被用来表现杀敌卫国的英雄气概和坚强意志.中唐诗人戴叔伦写有"愿得此身长报国,何须生入玉门关"雄

牧童遥指杏花村是哪首诗

1.牧童遥指杏花村是<清明>这首诗. 2.原文:江南清明时节细雨纷纷飘洒,路上羁旅行人个个落魄断魂.借问当地之人何处买酒浇愁?牧童笑而不答遥指杏花山村. 3.<清明>这首诗写清明春雨中所见,色彩清淡,心境凄冷,历来广为传诵.第一句交代情景.环境.气氛:第二句写出了人物,显示了人物的凄迷纷乱的心境:第三句提出了如何摆脱这种心境的办法:第四句写答话带行动,是整篇的精彩所在.全诗运用由低而高.逐步上升.高潮顶点放在最后的手法,余韵邈然,耐人寻味.

蝉这首诗中没有提到蝉的什么

蝉这首诗没有提到蝉的本身,只提到了蝉的习性与特点.这是一首借物咏怀的诗,通过写蝉的境遇联系到自身的遭遇.借蝉栖高饮露的个性来表现自己高洁的品格,表达了他虽仕途不顺,却坚守清高之志. 原文与译文 原文 蝉 唐代:虞世南 垂緌饮清露,流响出疏桐.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译文 蝉垂下像帽缨一样的触角吸吮着清澈甘甜的露水,响亮的声音从挺拔疏朗的梧桐树枝间传出. 蝉正是因为在高处发声它的声音才能传得远,并非是凭借秋风的力量. 为什么总是写蝉 在古代蝉文化中,蝉的品质是立身高洁.能够脱胎换骨.使精神升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