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七擒孟获是三六计中的哪计

解释:擒,捉;纵,放。故意先放开他,使他放松戒备,充分暴露,然后再把他捉住。欲擒故纵是兵法三十六计的第十六计。

出处:选自《三十六计》。

原文:“逼则反兵,走则减势。紧随勿迫,累其气力,消其斗志,散而后擒,兵不血刃。需,有孚,光。”

译义:逼迫敌人无路可走,它就会反扑;让它逃跑则可减弱敌人的气势。追击时,跟踪敌人不要过于逼迫它,以消耗它的体力,瓦解它的斗志,待敌人士气沮丧、溃不成军,再捕捉它,就可以避免流血。

时间: 2024-10-31 14:58:55

诸葛亮七擒孟获是三六计中的哪计的相关文章

诸葛亮七擒孟获的地方在哪里

诸葛亮七擒孟获的地点分别在云南.贵州和四川西南部."诸葛亮七擒孟获"发生在建兴三年蜀汉对南中发动的战争中,孟获原来是南中地区的首领,被诸葛亮七擒七纵后降服,第七次孟获在四川境内的孟获城被擒获. 七擒孟获的地点 据<滇元纪略>的记载:"七擒孟获:一擒于白崖,今赵州定西岭.一擒于邓赊豪猪洞,今邓川州.一擒于佛光寨,今浪穹县巡检司东二里.一擒于治渠山.一擒于爱甸,今顺宁府地.一擒于怒江边,今保山县腾越州之间.一以火攻,擒于山谷,即怒江之蹯蛇谷." 孟获后来迁为

诸葛亮七擒孟获是在哪里

七擒孟获是诸葛亮平定南中叛乱过程中对南中豪强首领孟获采取的攻心战策略,目的是彻底地消除南中少数民族的反叛心理. 其在历史上的具体地理位置在南中,东汉以来,南中属于益州辖区之内,分置益州郡.牂柯郡.朱提郡与永昌郡四个行政区. 南中在历史上指今天的云南.贵州和四川西南部.三国时期,南中成为蜀汉的一部分.

诸葛亮七擒孟获的用意是什么

诸葛亮平南蛮,吕凯和马谡都说过:"平定南人,兵伐为下,攻心为上."意思是告诉诸葛亮要想彻底征服南蛮,必须让其心服.诸葛亮7次抓孟获,孟获是南蛮的头目,只有让他心服,才能彻底解决南蛮问题.诸葛亮多次抓他,孟获都觉得自己还有翻盘的可能,拒绝投降,诸葛亮为了收其心,一直到第七次,孟获连藤甲兵都败了,自知无力对抗诸葛亮,又感诸葛亮仁德,遂率部投降.

三国演义中诸葛亮七擒指什么

三国演义中诸葛亮七擒指的是诸葛亮七擒孟获的故事. 事情发生在刘备驾崩后,它的儿子刘禅即位当了皇帝.这是位无能的新皇,当时势力雄厚的魏国曹丕就联络了孙权以及辽东鲜卑.南蛮等少数民族的首领,大举伐蜀.却败给了诸葛亮. 就在这次战争平定后不久,南蛮王孟获又举兵十万准备谋反,诸葛亮率领人马迎敌,运用自己的智慧,战胜了孟获.为了让孟获真心臣服,还七擒七纵,最后孟获输的是心服口服,并且十分敬佩诸葛亮,决定再也不背叛蜀国了.

诸葛亮用什么计七擒孟获

诸葛亮用欲擒故纵的计谋七擒孟获. 1.抗天兵蛮王初受执: 2.渡泸水再缚孟获: 3.识诈降三擒孟获: 4.武乡侯四番用计: 5.南蛮王五次遭擒: 6.驱巨兽六破蛮兵: 7.烧藤甲七擒孟获.

诸葛亮为什么要七擒孟获呢

七擒孟获是三国时,诸葛亮出兵南方,将当地酋长孟获捉住七次,放了七次,使他真正服输,不再为敌.比喻运用策略,使对方心服.<三国志>裴松之注引<汉晋春秋>中有提到,<三国演义>进行了大幅度的改编和虚构创造. 诸葛亮平定南中叛乱过程中对南中豪强首领孟获采取的攻心战策略,目的是彻底地消除南中少数民族的反叛心理.东汉以来,南中属于益州辖区之内,分置益州郡(即建宁郡).牂柯郡.朱提郡与永昌郡四个行政区.

七擒孟获分别是哪七擒

七擒孟获七擒:抗天兵蛮王初受执.渡泸水再缚孟获.识诈降三擒孟获.武乡侯四番用计.南蛮王五次遭擒.驱巨兽六破蛮兵.烧藤甲七擒孟获. 七擒孟获,是三国时诸葛亮出兵南方,将当地酋长孟获捉住七次,放了七次,使他真正服输,不再为敌,诸葛亮平定南中叛乱过程中,对南中豪强首领孟获采取的攻心战策略,目的是彻底地消除南中少数民族的反叛心理.

七擒孟获六出祁山三气周瑜的故事

七擒孟获:三国时期蜀汉丞相诸葛亮出兵平定南中叛乱过程中,对南中豪强首领孟获采取的攻心战略.将当地酋长孟获捉住七次,放走七次,使他真正服输,不再为敌,目的是彻底地消除南中少数民族的反叛心理. 六出祁山:三国时期蜀汉丞相诸葛亮出兵北伐曹魏的军事故事.史书记载诸葛亮北伐曹魏时仅有两次出兵祁山. 三气周瑜:<三国演义>小说中第五十一回"曹仁大战东吴兵,孔明一气周公瑾",第五十五回"玄德智激孙夫人,孔明二气周公瑾",第五十六回"曹操大宴铜雀台,孔明三气周

七擒孟获的启示

七擒孟获,是三国时诸葛亮出兵南方,将当地酋长孟获捉住七次,放了七次,使他真正服输,不再为敌. 引申:比喻运用策略,使对方心服: 启示:要招纳贤士必须以德服人,不能用强制的手段,否则即使得到了人才,他也不会真正为你所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