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如何防止科举冒名顶替

1、古代虽然没有照片、身份证这些先进措施,但也有类似身份证的防伪手段。如唐朝有鱼符,而明朝时,普通百姓出门都需要路引,详细记录他的个人体征、籍贯和目的地。而作为官员,自然也会有类似的手段,详细记录官员的个人信息,以防止冒充。

2、另外,任何一个负任的官员,背后都会有一个或大或小的家族,这些家族会有人投靠他过前去拜访。如有人冒充他的亲属,不可能认不出来。

时间: 2024-11-20 10:06:43

古代如何防止科举冒名顶替的相关文章

古代文化常识_

是指古代称谓习惯.历法.节气.职官定位.地理.礼仪.古代音律.科举制度.宗法等文化内容的统称. 称谓细分为称呼习惯.各年龄段称呼. 历法细分为纪年法.纪月法.纪日法.纪时法. 古乐调细分为宫.商.角.变徵.徵.羽.变宫七种. 宗法细分为七出.七庙.

贡士和进士的区别

1.会试录取的人称之为贡士,第一名称为会元.中国古代科举制度中,通过最后一级中央政府朝廷考试者,称为进士,是古代科举殿试及第者之称.殿试在会试后当年举行,应试者为贡士.贡士在殿试中均不落榜,只是由皇帝重新安排名次. 2.进士是科举考试的最高级别,是通过中央最后一级科举考试的人.因为进入学士学位是一门正规的课程,也是最难获得的,它是最值得尊敬的,它的地位已经成为所有学科的第一位. 3.中国古代中央一级科举考试中试者之称.原指古诸侯推荐给天子的士.唐.宋时,以州(府).县科举考试(乡贡.乡举)中试者

贡士一定是进士吗

贡士不一定是进士,进士是科举考试的最高级别,是通过中央最后一级科举考试的人.贡士是泛指指会试考中的人,贡士再经殿试赐出身,乃为进士,但习惯上称呼会试考中后即称进士.进士是中国古代中央一级科举考试中试者之称.原指古诸侯推荐给天子的士.

贡院是干什么的

贡院,是古代乡试的考场,即开科取士的地方. 贡,就是通过考试选拔人才贡献给皇帝或国家的意思.贡院最早始于唐朝.现存有江南贡院.北京贡院.定州贡院.川北道贡院等遗址,其中南京江南贡院作为中国古代最大的科举考场最为出名.

墨香铜臭是什么

"墨香铜臭"古来有之,常人说"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首先在中国古代,中国的社会阶层,"士.农.工.商."商在末位.可见商人在中国古代的社会地位之低.其次,中国古代的自科举制度创立以来,读书成为了世人从官从政的唯一道路.读书读到金榜提名,之后封侯拜相仕途显贵.人生喜事之"洞房花烛夜,金榜题名时".更可见读书的重要性和读书人的地位之高.同时也是文人墨客的自命清高.然而,时至今日,如果再这么说,那么就是吃不到葡萄说葡萄酸了.

古代科举考试殿试前三名叫什么

中国古代科举考试殿试前三名分别称为:状元.榜眼.探花,三者合称三鼎甲. 殿试,为宋.元.明.清时期举行的科举考试之一,又称御试.廷对.殿试由内预拟,然后呈请皇帝选定.会试中选者始得参与.目的是对会试合格区别等第. 殿试为科举考试中的最高一段.由唐高宗创制,但尚未成定制,宋代始为常制.

古代科举考试科目有哪些

科举是中国古代读书人的所参加的人才选拔考试.科举制度的内容和形式从隋朝开始,各朝科举考试科目都在不断变化.从各个朝代科举设置的科目和形式的变化可以看出统治阶层的用人取向,也反映了不同时代的人才需求.各朝代如下: 隋文帝仅有策问,隋炀帝开考十科.唐朝考试科目很多,常设科目主要有明经.进士.明法.明字.明算.明朝只设进士一科.清袭明制,但也开过特制,如博学鸿词科.翻译科.经济科等. 科举除了特制科目外,明经,进士科考的内容主要是儒家经典.考试形式在各个朝代也有不同,唐朝主要有墨义.口试.贴经.策问.

古代科举考试隶属哪个部门

礼部,中国古代官署.南北朝北周始设.隋唐为六部之一.历代相沿.长官为礼部尚书.考吉.嘉.军.宾.凶五礼之用:管理全国学校事务及科举考试及藩属和外国之往来事.礼部下设四司,明清皆为:仪制清吏司,掌嘉礼.军礼及管理学务.科举考试事:祠祭清吏司,掌吉礼.凶礼事务:主客清吏司,掌宾礼及接待外宾事务:精膳清吏司,掌筵飨廪饩牲牢事务.

古代科举中乡试是什么意思

1.乡试,中国古代科举考试之一. 2.乡试由天子钦命的主考官主持,凡属本省生员.贡生.监生(包括未仕者和官员未入流者)经科试合格,均准应试,原则上包括州府县学中经过科考名列第一.二等级的生员以及三等的前三名,但实际上凡经过科考,录科.录遗合格的考生均可以应试. 3.乡试由朝廷选派翰林.内阁学士赴各省充任正副主考官,主持乡试,考试主要考<四书>.<五经>.策问.八股文等,各朝所试科目有所不同,各省的学政是不能主持乡试. 4.乡试多在八月举行,故又称为秋试.秋闱.科举考试中的常科是定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