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刑罚里黥刑是什么

黥刑,又名墨刑、黵刑、刺字,上古的五刑之一,是中国古代封建社会中使用时间最长的一种肉刑,直至清末光绪三十二年修订《大清律例》时才被彻底废除,前后沿用时间长达数千年。

黥刑是封建国家刑罚制度中的正刑;在汉文帝废肉刑之后,在很长一段历史时期中黥刑实际上并没有真正被废除,而成为国家刑罚制度之外的一种私刑,根据封建统治者的需要和喜怒可以随意使用。五代后晋天福年间后,黥刑又正式成为封建国家刑罚制度中的一种附加刑,直至清末被废除,才真正退出了历史舞台。

时间: 2024-10-06 17:30:50

古代刑罚里黥刑是什么的相关文章

古代刑罚中的徒刑是什么意思

古代刑罚中的"徒刑"是指:凡是受肉刑的犯人,都要从事一定的工作,执行劳役. 徒刑发展的三个时期: 1.西周时期: 商朝就已出现的徒刑,西周继承下来,并对此进行了发展完善,形成了一套对徒刑的管理制度.西周将刑徒囚禁在圜土,"以圜土聚教罢民". 2.秦汉时期: 秦代的徒刑与肉刑合并使用,汉初沿用秦制,仍继续使用墨.劓.刖.宫等残害犯人肢体的肉刑,其刖刑分为斩左右趾两种.汉文帝时实行刑制改革,关于改革的具体过程参见<中国刑法史稿>第168至169页.改革后废除

古代传说里有哪些星宿

1.古代传说里有二十八星宿. 2.分别是:亢金龙.女土蝠.房日兔.心月狐.尾火虎.箕水豹.斗木獬.牛金牛.氐土貉.虚日鼠.危月燕.室火猪.壁水獝.奎木狼.娄金狗.胃土彘.昴日鸡.毕月乌.觜火猴.参水猿.井木犴.鬼金羊.柳土獐.星日马.张月鹿.翼火蛇.轸水蚓.

古代香炉里烧什么香

古代香炉里烧的香有很多分类.主要是花瓣做的,但是也有像龙涎香这类的.比如龙脑香,沉水香等等. 龙脑香.婆律香.沉水香.生沉香.蕃香.青桂香.栈香等等,中华书局有一套中华生活经典系列,其中有一本<新纂香谱>就是讲古代烧香. 根据外形特征可分为原态香材.线香.盘香.塔香.香丸.香粉.香篆.香膏.涂香.香汤.香囊.香枕等.

古代皇宫里领赏的地方叫作什么

内务府,古代皇宫里领赏的地方.清官署名.掌宫廷事务.长官称总管大臣,无定员,由满族王公或满族大臣兼充,秩从二品,乾隆时改正二品.府内所属广储司掌银.皮.瓷.缎.衣.茶六库出纳,织造.织染局亦在其管辖之下. 内务府总理工程处掌行营工作.又府外所属上驷院掌宫廷所用马匹,武备院掌宫廷所用兵器.鞍辔.甲胄.被具等,奉宸苑掌有关园囿事务.内务府自成系统,与外廷职官无涉,所属机构达五十处以上,职官三千余人,上三旗包衣之政及宫禁事务,全由其主管.

古代刑罚诛杀九族是啥意思

古代刑罚诛杀九族的意思是:指杀了某一个人九族内的所有的亲人,诛九族这一说法的出现,与古代社会的刑法制度有很大关系,古代社会实行残酷的株连法,一人犯法,尤其是犯大法,往往连九族的亲人都要被灭,随着时代的变迁,九族的意思有了很大的变化,变成了对有关的一切人的泛称.

古代一里等于多少米

周秦汉时期,1里为415.8米. 清光绪时期,1里为576米. 1929年,1里为500米. 中国里的长度及其演变,无论今人关于度量衡的著作和古籍记载,都很少谈及.著名中国经济史专家梁方仲先生在所著<中国历代度量衡之变迁及其时代特征>中说:"自汉代以后,历代计算长度,都是自尺以上,到丈为止.至清光绪34年重定度量衡制时,才明文规定于尺之外,另立里制.所以,中国里作为计算道路等的长度单位在制度上确立得很晚.但这决不是说中国古代没有里这种长度的概念,相反这种概念当时应

古代墓室里的机关锁

1.古代墓室里的机关锁常见的有七种,悬魂梯,使人产生错觉,无法找到正确的方向: 2.落石,流行于唐及之前,一经触动,墓道及墓顶巨石坠下: 3.暗弩,流行于唐及之前,一经触动,墓室中的隐匿处便会射出弩: 4.流沙,古墓中机关,一经触动,机关打开,大量砂子冲入掘丘者所在,将掘丘者活生生埋掉: 5.窝弩,古墓中机关,一经触动,数百只弩箭射出,将掘丘者万箭穿心: 6.石桩,古墓中的机关,一经触动合抱粗的的石柱以机关之力驱动,飞撞掘丘者.

古代皇宫里的老师怎么称呼

古代皇宫里的老师称为:少傅.少师. 少傅:三公九卿中九卿之一,由夏朝始设,至周以少师.少傅.少保.冢宰.司徒.宗伯.司马.司寇.司空为九卿,历代多沿置. 职责:辅导太子的宫官,春秋时齐国设置,齐灵公以高厚为太子牙的傅,夙沙卫为少傅,西汉时宫官设太子大傅.太子少傅. 少师:春秋时楚国设置,为君主的辅弼之官,北周以后,历代多沿置,与少傅.少保合称三孤. 职责:辅导太子的宫官.

古代皇宫里的大内侍卫要不要净身

古代皇宫里的大内侍卫不用净身. 历朝以来,保卫皇宫的称为"禁军". 以清朝为例,一般负责保卫宫内安全的称为"龙禁卫",以纯正的八旗子弟为主,极个别为汉族.更甚一步,一般为镶黄.正黄.正白旗的子弟为主. 净身即是对正常男子进行阉割使之成为太监的过程,也称宫刑,阉割源于祭祀言,至今已经被人淡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