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中间字的用法

1、名词,中间,期间。《论语》“千乘之国,摄乎大国之间。”

2、副词,一会儿,顷刻。《韩非子》“扁鹊见蔡桓公,立有间。”

3、副词,近来。《汉书》“帝间颜色瘦黑。”

4、量词,《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安得广厦千万间。”

5、名词,空隙,缝隙。《史记》“其御之妻从门间而窥其夫。”

6、动词,隔开,间断。《桃花源记》“遂与外人间隔。”

7、名词,隔阂,疏远。《左传》“君臣多间。”

8、动词,离间。《史记屈原贾生列传》“馋人间之。”

9、副词,秘密的,悄悄的。《史记》“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从祠中。”

10、动词,参与,夹杂。《口技》“中间力拉崩倒之声,火爆声。”

11、名词,机会。《指南录》“得间奔真州。”

12、副词,间道,从小路。《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故令人持璧归,间至赵矣。”

时间: 2024-08-06 16:23:34

文言文中间字的用法的相关文章

文言文中非字的用法与含义

1.不对,错:以为贤圣所言皆无非: 2.坏事,事端:为非作歹: 3.认为不对:是古非今: 4.责备,反对:无可厚非: 5.变样,与原先不同:物是人非: 6.不符合:非礼: 7.除非:民非水火不活.

文言文于字的意思

文言文于字的意思是"在"."到"."从"的意思.文言文是相对现今新文化运动之后白话文来讲的,古代并无文言文这一说法.其特征是注重典故.骈骊对仗.音律工整,包含策.诗.词.曲.八股.骈文等多种文体. 经过历代文人修饰越显浮华,唐代起大文学家韩愈等发起"古文运动",主张回归通俗古文.现代书籍中的文言文,为了便于阅读理解,一般都会对其标注标点符号.现今文言文是中国古代的一种书面语言组成的文章,主要包括以先秦时期的口语为基础而形成的书

文言文虚词而的用法

文言文虚词而的用法: 1.表示转折关系,相当于"然而"."可是"."却": 2.表示偏正关系,连接状语和中心词,相当于 "着"."地"等,或不译: 3.表示假设关系,连接主语和谓语,相当于"如果"."假使": 4.表示并列关系,相当于"又"."和"或不译: 5.表示承接关系,相当于"接着"."就&q

文言文盖字用法

用法: 1.遮阳避雨的用具.例句:<两小儿辩日>:"日初出大如车盖." 2.压倒.胜过.例句:<垓下之战>:"力拔山兮气盖世." 3.大概.大约.例句:<与妻书>:"吾之意盖谓以汝之弱,必不能禁失吾之悲." 4.连接上文,表示解说原因.例句:<六国论>:"盖失强援,不能独完." 5.发语词,不译.例句:<答司马谏议书>:"盖儒者所争,尤在于名实."

文言文所有而字的用法

1.表示转折关系相当于"然而"."可是"."却". 例: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2.表示偏正关系连接状语和中心,相当于"着"."地"等. 例:朝而往,暮而归. 3.表示假设关系,连接主语和谓语,相当于"如果"."假使". 例:人而无信,不知其可. 4.表示并列,相当于"而且"."又"."和"或不译. 例:

文言文论语中而字的用法

连词:表示顺承,相当于就.才.例如: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连词:表示转折,相当于却.但是.例如: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连词:表示假设,相当于如果.例如: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 连词:表示方式或状态.例如:夫子之不可及也,犹天之不可阶而升也. 助词:表示语气,相当于啊或吧.例如:唐棣之华,偏其反而. 助词:相当于之.例如: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

文言文中引字的用法

"引"字为左右结构,在文言文中有3种词性,分别如下: 一.动词. 1.延长,伸长.如<三峡>中"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 2.荐举.如<史记·魏其武安侯传>中"两人相为引重,其游如父子然." 二.量词. 长度单位,古代以十丈为一引. 三.名词. 序言,如<滕王阁序>中"敢竭鄙怀,恭疏经引."

怎么判断而字的用法

而字,有以下用法: 表示并列关系,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又:表示递进关系,可译为并且或而且:表示承接关系,可译为就.接着,或不译:表示转折关系,可译为但是.却:表示假设关系,可译为如果.假如:表示修饰关系,即连接状语.可不译:表示因果关系:表示目的关系.

锲而不舍中而字的用法

锲而不舍中"而"字为助词,无意思,主要是为了承上启下. 出处:<荀子·劝学>中的"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此句的翻译:雕刻一下便放弃,即使是腐朽的木头也不能被折断:雕刻并且持之以恒,就是金石也能被雕刻. 锲而不舍:不断地镂刻,比喻有恒心.有毅力. "而"字的其它用法: 表示并列关系,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又.和等.表示递进关系,可译为并且或而且等.表示承接关系,可译为就.接着或不译等.表示转折关系,可译为但是.却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