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不释卷的主人公是吕蒙还是刘秀

手不释卷:手中的书不肯放下来,比喻抓紧时间勤学,或看书入迷。

故事扼要:三国时代,东吴大将名叫吕蒙,字子明。年轻时,家境贫困无法读书。从军后,虽作战骁勇,常立战功,却苦于缺少文化,不能把战例经验总结写下来。孙权鼓励他学习史书与兵法,吕蒙总是推说军队事多没有时间学习,孙权列举自己及前人的例子,如“光武当兵马之务,手不释卷,孟德亦谓老而好学。"吕蒙从此发愤学习,学问提高很快,所以是借刘秀来劝吕蒙,因此刘秀不是主人公。

时间: 2024-11-14 00:17:39

手不释卷的主人公是吕蒙还是刘秀的相关文章

手不释卷的主人公是什么

手不释卷的主人公是吕蒙.手不释卷的意思是书本不离手,形容勤奋好学.出自<三国志·吴书·吕蒙传>注引<江表传>:"光武当兵马之务,手不释卷." 吕蒙是东吴攻灭关羽的最早倡议者.吕蒙针对于关羽所督的荆州,215年夺取三郡,219年再夺三郡,最终使得东吴国土面积大增,实现了"全据长江"的宿愿.

手不释卷的主人公是刘秀吗

手不释卷的主人公不是刘秀,主人公是吕蒙. 光武(刘秀>当兵马之务,手不释卷. 释义"卷"指书,手中的书不肯放下来,比喻抓紧时间勤学,或看书入了迷. 故事三国时代,东吴有一员大将名叫吕蒙字子明. 年青时,家境贫困,无法读书. 从军后,虽作战骁勇,常立战功,却苦于缺少文化,不能把战例经验总结写下来. 有一天,吴主孙权对吕蒙说:"你现在掌管军事大权,应当多读些史书,兵书,才能担当重任." 吕蒙一听主公要他学习,便为难地推托说:"军队里的事情又多又复杂,都要

手不释卷主人公是谁孙权刘秀吕蒙

吴国大将吕蒙 故事:三国时期吴国大将吕蒙没有文化知识,孙权鼓励他学习史书与兵法.吕蒙总是推说军队事多没有时间学习,孙权列举自己及前人的例子,如"光武当兵马之务,手不释卷,孟德亦谓老而好学."吕蒙深受感动,从此发奋学习,学问提高很快.

手不释卷的主人公是谁

手不释卷的故事出自<三国志·吴书·吕蒙传>,故事中的主人公是指吕蒙. 具体内容 手不释卷,汉语成语,读音为shǒubùshìjuàn,意思是书本不离手,形容勤奋好学.出自<三国志·吴书·吕蒙传>注引<江表传>:"光武当兵马之务,手不释卷.". 三国时期吴国大将吕蒙没有文化知识,孙权鼓励他学习史书与兵法.吕蒙总是推说军队事多没有时间学习,孙权说:"时间嘛,要自己去挤出来.从前汉光武帝在行军作战的紧张关头,手里还总是拿着一本书不肯放下来呢!为什

手不释卷的故事主要讲了什么

故事概括:吕蒙在一次战斗中获胜,孙权说道:如果你能用功读书就会更加高明.从此,吕蒙发奋读书的故事. 具体内容 成语出处 <三国志·吴书·吕蒙传>注引<江表传>:"光武当兵马之务,手不释卷." 成语用法 主谓式:作谓语.宾语.状语:含褒义,指十分勤奋好学. 闵象南老好观书,年七十余,每夜漏下二三十筹. 三国时,吕蒙是吴国的大将.一次,他点兵3万,用船80余只袭击荆州.水手一律身着白衣,大批精兵埋伏在船舱里.黑夜,船到当阳江边,烽火台的汉兵厉声盘问. 吴军诈称是商船

囊萤夜读手不释卷的故事

1."囊萤夜读"这则成语是晋代车胤家贫,没钱买灯油,而又想晚上读书,便在夏天晚上抓一把萤火虫来当灯读书: 2."手不释卷"是三国时,吕蒙是吴国的大将,作战勇猛,却不肯读书.孙权劝道:"你读点历史和兵法,用兵更高明."汉先武帝从前行伍出身,却'手不释卷'."从此,吕蒙勤勉自学,受益匪浅.

手不释卷主要人物是谁

主要人物:孙权和吕蒙,手不释卷,出处:<三国志吴书吕蒙传>注引<江表传>:光武当兵马之务,手不释卷:三国时,吕蒙是吴国的大将,一次,他点兵3万,用船80余只袭击荆州,水手一律身着白衣,大批精兵埋伏在船舱里,黑夜,船到当阳江边,烽火台的汉兵厉声盘问,吴军诈称是商船,要求靠岸避风,汉兵信以为真,约至二更,船上吴军突然袭击,占据了烽火台,随后,吕蒙带兵长驱直入,轻取荆州,吕蒙作战勇猛,平时却不肯读书,孙权劝道:你读点历史和兵法,用兵更高明,孙权道:汉先武帝从前行伍出身,却手不释卷,从此,

勤奋好学书籍吕蒙打一成语

手不释卷.释义:书本不离手,形容勤奋好学. 典故:三国时,吕蒙是吴国的大将.,一次,他点兵3万,用船80余只袭击荆州.水手一律身着白衣,大批精兵埋伏在船舱里.黑夜,船到当阳江边,烽火台的汉兵厉声盘问.吴军诈称是商船,要求靠岸避风,汉兵信以为真,约至二更,船上吴军突然袭击,占据了烽火台.随后,吕蒙带兵长驱直入,轻取荆州..吕蒙作战勇猛,平时却不肯读书.孙权劝道:你读点历史和兵法,用兵更高明.孙权道:汉先武帝从前行伍出身,却手不释卷.从此,吕蒙勤勉自学,受益匪浅.

读书成语故事

1.悬梁刺股:东汉孙敬读书时为了防止自己打瞌睡,将绳子一头牢牢地绑在房梁上.当他读书疲劳时打盹了,头一低,绳子就会牵住头发,这样就会把头皮扯痛了,马上就清醒了,再继续读书学习.战国苏秦读书到深夜时很疲倦,常打盹,他准备一把锥子,一打瞌睡,就用锥子往自己的大腿上刺一下.这样,猛然间感到疼痛,使自己清醒起来,再坚持读书. 2.囊萤映雪:东晋车胤自幼聪颖好学,家境贫寒,常无油点灯,夏夜就捕捉萤火虫,用以照明夜读,学识与日俱增,成为知名学者. 晋代孙康,因为家贫没钱买灯油,晚上不能看书,一次下雪他突然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