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五音是哪些

五音指宫、商、角、徵、羽。音又称五声。最古的音阶,仅用五音,即宫、商、角、徵、羽。“五声”一词最早出现于《周礼·春官》:“皆文之以五声,宫商角徵羽。”而“五音”最早见于《孟子·离娄上》:“不以六律,不能正五音。”

《灵枢·邪客》中把宫、商、角jué、徵zhǐ、羽五音,与五脏相配:脾应宫,其声漫而缓;肺应商,其声促以清;肝应角,其声呼以长;心应徵,其声雄以明;肾应羽,其声沉以细,此为五脏正音。相传是由中国最早的乐器“埙”的五种发音而得名。

相当于现在的12356,即:do、re、mi、sol、la。

时间: 2024-11-08 23:20:35

中国传统五音是哪些的相关文章

寒衣节是中国传统民俗吗

寒衣节是中国传统民俗.寒衣节,每年农历十月初一,又称"十月朝"."祭祖节"."冥阴节",民众称为鬼头日,是我国传统的祭祀节日,相传起源于周代. 这一天,特别注重祭奠先亡之人,谓之送寒衣.寒衣节与春季的清明节.秋季的中元节,还有下元节并称为一年之中的四大"鬼节".同时,这一天也标志着严冬的到来,所以也是为父母爱人等所关心的人送御寒衣物的日子.

中国传统文化为什么得以长久留存

文化传承创新是文化建设的基本内容,是文化发展繁荣的基本规律. 中国传统文化得以长久留存的原因是中华民族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优良的传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于凝聚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起着重要的纽带和基础作用.其中诸如以人为本,讲究诚信,强调和谐,重视教育,倡导德治等等,在当今中国的改革开放和文化建设中,仍然是重要资源. 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培育和弘扬民族精神,对于增强民族自尊心.自信心.自豪感,使全国人民始终保持奋发有为.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中国传统文化促进会是个什么组织

中国传统文化促进会于1995年3月1日经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批准成立,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政部正式核准登记[登记号(社证字第1765号).登记号(社证字第3842号)],是具有独立法人地位的国家一级社会团体,业务主管部门为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

中国传统体育文化的特点是什么

中国传统体育文化的特点:注重伦理与道德.注重和谐与统一.注重实际与稳定.注重理性与人文教养.中国传统体育,最早见于20世纪初的清末,对幼儿进行全面教育时说:"保全身体之健旺,体育发达基地.以此进行身体的养护.培养和训练等身体教育过程.

中国传统四大节日分别指的是什么

中国传统四大节日分别指的是春节,清明节,端午节,还有中秋节.春节是农历除夕和正月初一春节为阴历年,俗称过年.清明别称寒食,寒食是民间禁火扫墓的日子,故亦有清明之日不动烟火,只吃凉的食品习俗.端午农历五月初五又名重阳,是我国汉族人民的传统节日.中秋农历八月十五中秋节,起源于古代的对月崇拜.月下歌舞觅偶.拜土地神等习俗.

中国传统婚服是什么

中国传统婚服是-裙褂,裙褂是上世纪民国法定女子国家礼服之一.裙褂源于披风长裙,粤地亦习惯用"褂"来称呼披风.与红裙合称"褂裙"或"裙褂",时至今日,仍有不少人作为婚礼礼服.传统,即传而统制,传即传承,它是有一个现实的历史渊源的,统制,就是统一制式,无论古今中外,可以称之外传统服饰的有一个鲜明的特征.

汉服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吗

汉服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汉服文化是反映儒家礼典服制的文化总和,贯穿西周到明朝的儒家书史体系.通过祭服.朝服.公服.常服以及配饰体现出来.汉服文化从三皇五帝延续至今(清代被迫中断),通过连绵不断的继承完善着自己,汉服文化是一个非常成熟并自成体系的千年文化.在当代,汉服文化正在通过汉服运动这一民间文化运动形式逐渐复兴.

中国传统文化节日有哪些

中国的传统节日主要有春节(正月初一).元宵节(正月十五).龙抬头(二月二).上巳节(农历三月初三).清明节(阳历4月5日前后).端午节(农历五月初五).七夕节(农历七月初七).七月半(农历七月十四/十五).中秋节(农历八月十五).重阳节(农历九月九).冬至节(阳历12月21~23日).除夕(年尾最后一天)等. 中国传统节日,形式多样.内容丰富,是中华民族悠久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传统节日的形成,是一个民族或国家的历史文化长期积淀凝聚的过程.中华民族的古老传统节日,其形成与原始信仰.祭祀文化以及

应该如何对待中国传统文化

对待中国传统文化,应该在继承的基础上发展.创新."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批判继承,古为今用.面向世界,博采众长.于传统文化中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积极向上的内容,应该继续保持和发扬:对于传统文化中不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落后的.腐朽的内容,必须"移风易俗",自觉地加以改造或剔除.继承是发展的必要前提,发展是继承的必然要求,它们是同一过程的两个方面.要把握好文化继承与发展的关系,在继承的基础上发展,在发展的过程中继承,批判地继承传统文化,不断推陈出新,革故鼎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