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读书求学的成语故事

悬梁刺股:

东汉时,有一个叫孙敬的年轻人,孜孜不倦勤奋好学,闭门从早读到晚也很少休息,有时候到了三更半夜的时候很容易打盹瞌睡,为了不因此而影响学习,孙敬想出一个办法,他找来一根绳子,一头绑在自己的头发上,另一头绑在房子的房梁上,这样读书疲劳打瞌睡的时候只要头一低,绳子牵住头发扯痛头皮,他就会因疼痛而清醒起来再继续读书,后来他终于成为了赫赫有名的政治家。

战国时期的苏秦是一个有名的政治家,但是他在年轻的时候学问并不多,到了好多地方都没有人关注,即使有雄心壮志也得不到重用,于是他下定决心发愤图强努力读书。由于他经常读书读到深夜,疲倦到想要打盹的时候就用事先准备好的锥子往大腿上刺一下,这样突然的痛感使他猛然清醒起来,振作精神继续读书。

这两个故事引申出“悬梁刺股这个成语。悬梁刺股意思是只要付出时间和精力,就会有收获。也说的是只要下工夫,就会有收获,用以激励人发愤读书学习。

韦编三绝:

春秋时期的书,主要是以竹子为一根竹简上写字,多则几十个字,少则八九个字。一部书要用许多竹简,通过牢固的绳子之类的东西按次序编连起来才最后成书,便于阅读。通常,用丝线编连的叫“丝编,用麻绳编连的叫“绳编,用熟牛皮绳编连的叫“韦编,其中为熟牛皮绳最为结实。像《周易》这样厚重的书,当然是由许许多多竹简通过熟牛皮绳编连起来的。

孔子“晚年喜易,花了很大的精力,反反复复把《周易》全部读了许多遍,又附注了许多内容,不知翻开来又卷回去地阅读了多少遍。通常认为,孔子这样读来读去,把串连竹简的牛皮带子也给磨断了几次,不得不多次换上新的再使用。以此比喻读书勤奋用功。

孟母三迁:

孟子的母亲,世人称她孟母。孟子小时候,居住的地方离墓地很近,孟子学了些祭拜之类的事,玩起办理丧事的游戏。他的母亲说:“这个地方不适合孩子居住。于是将家搬到集市旁,孟子学了些做买卖和屠杀的东西。母亲又想:“这个地方还是不适合孩子居住。又将家搬到学宫旁边。孟子开始变得守秩序、懂礼貌、喜欢读书。孟母说:“这才是孩子居住的地方。就在这里定居下来了。孟母三迁的故事告诉我们良好的人文环境对人的成长及品格的养成至关重要,孟子后来成为了一个很有学问的人,我想这和他有一个睿智的母亲是分不开的!

囊萤映雪:

晋代时,车胤从小好学不倦,但因家境贫困,父亲无法为他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为了维持温饱,没有多余的钱买灯油供他晚上读书。为此,他只能利用白天时间背诵诗文。夏天的一个晚上,他正在院子里背一篇文章,忽然见许多萤火虫在低空中飞舞。一闪一闪的光点,在黑暗中显得有些耀眼。他想,如果把许多萤火虫集中在一起,不就成为一盏灯了吗?于是,他去找了一只白绢口袋,随即抓了几十只萤火虫放在里面,再扎住袋口,把它吊起来。虽然不怎么明亮,但可勉强用来看书了。从此,只要有萤火虫,他就去抓一把来当作灯用。由于他勤学好问,后来终有成就,官至吏部尚书。

一天半夜,孙康从睡梦中醒来,把头侧向窗户时,发现窗缝里透进一丝光亮。原来那是大雪映出来的光。他发现可以利用它来看书。于是他倦意顿失,立即穿好衣服,取出书籍,来到屋外。宽阔的大地上映出的雪光,比屋里要亮多了。孙康不顾寒冷,立即看起书来,手脚冻僵了,就起身跑一跑,同时搓搓手指。此后,每逢有雪的晚上,他就不放过这个好机会,孜孜不倦地读书。这种苦学的精神,促使他的学识突飞猛进,成为饱学之士。后来,他当了一个御史大夫。这两个故事引申出“囊萤映雪这个成语,比喻人勤学好问。

凿壁偷光:

西汉时期大学问家匡衡小时候家里很穷,他白天必须干许多活,挣钱糊口。只有晚上,他才能坐下来安心读书。不过,他又买不起蜡烛,天一黑,就无法看书了。匡衡心痛这浪费的时间,内心非常痛苦。邻家有蜡烛,但光亮照不到他家,匡衡就在墙壁上凿了洞引来邻家的光亮,让光亮照在书上读书。现用来形容家贫而读书刻苦。

程门立雪:

北宋大学问家杨时,在40多岁时与好友游酢一起去向程颐求教,凑巧赶上程颐在屋中打盹儿。杨时便劝告游酢不要惊醒老师,于是两人静立门口,等老师醒来。一会儿下起了鹅毛大雪,越下越急,杨时和游酢却还立在雪中,游酢实在冻得受不了,几次想叫醒程颐,都被杨时拦住了。程颐一觉醒来,才发现门外的两个“雪人。比喻尊师重教,诚恳求学。

时间: 2024-10-10 02:35:43

古人读书求学的成语故事的相关文章

读书求学的成语

读书求学的成语:孟母三迁.韦编三绝.悬梁刺股.囊萤映雪.凿壁偷光.程门立雪.不耻下问.不耻相师.不愧下学.笃学好古.钝学累功.顿学累功.发愤忘食.废寝忘餐.好学不倦等. 1.不耻下问:乐于向学问或地位比自己低的人学习,而不觉得不好意思. 2.不耻相师:不以互相学习为耻. 3.不愧下学:愧:惭愧.不耻下问,虚心向地位低的人学习. 4.刺股悬梁:形容刻苦学习. 5.笃学好古:笃学:专心好学.指专心致至地学习古代曲籍. 6.钝学累功:[解释]钝:迟钝,笨拙:累:积聚.愚笨的人只要刻苦学习,也能取得成就

讲述古人刻苦学习的成语故事

1.韦编三绝, 孔丘花了很大的精力,把<易>全部读了一遍,基本上了解了它 的内容.不久又读第二遍,掌握了它的基本要点.接着,他又读第三遍,对其中的精神.实质有了透彻的理解.在这以后,为了深入研究 这部书,又为了给弟子讲解,他不知翻阅了多少遍.这样读来读去,把串连竹简的牛皮带子也给磨断了几次,不得不多次换上新的再使用. 2.凿壁偷光,匡衡是汉人,幼年时十分喜欢学习,常常手不离书.可是,他家太穷,连买灯油和蜡烛的钱都没有,晚上无法读书.为此他十分苦恼.匡衡的邻居是个富户,他家晚上灯火通明.他请求到

关于读书的成语故事

关于读书的成语故事有以下两个: 凿壁偷光:匡衡勤奋好学,但家中没有蜡烛.邻家有蜡烛,但光亮照不到他家,匡衡就在墙壁上凿了洞引来邻家的光亮,让光亮照在书上读书.县里有个大户人家名叫文不识,家中富有,有很多书.匡衡就到他家去做雇工,但不要报酬.主人感到很奇怪,问他为什么这样,他说:我希望读遍主人家的书.主人听了,深为感叹,就借给匡衡书,并不要报酬.于是匡衡成了一代的大学问家.悬梁刺股:东汉时,有一个叫孙敬的年轻人,孜孜不倦勤奋好学,闭门从早读到晚也很少休息,有时候到了三更半夜的时候很容易打盹,为了

日新月异的成语故事

1.日新月异的成语故事: 在古代的儒者,认为一个人应敦品励学才可成为身心兼修的大家.特别是对品德的涵养,更是古人所重视的.所以在<礼记.大学>中,有一段记录个人品德修养的铭文:"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意思是说:"如果能够一天使品德更新,那就能天天使品德更新,且一直持续不断地更新."<书经>的〈康诰〉篇说这是"鼓励人民振作.自新."<诗经>也说:"周朝虽是一个旧的国家,但在文王的治理下,却能自新品德

事半功倍的成语故事

1.事半功倍的成语故事:战国的时候,有个大思想家叫孟子,他有很多的学生.有一次他和他的学生公孙丑谈论统一天下的问题.他们从周文王谈起,说当时文王以方圆仅一百里的小国为基础,施行仁政,因而创立了丰功伟业:而如今天下老百姓都苦于战乱,以齐国这样一个地广人多的大国,如能推行仁政,要统一天下,与当时周文王所经历的许多困难相比,那就容易得多了.孟子最后说:"今天,像齐国那样的大国,如能施行仁政,天下百姓必定十分喜欢,犹如替他们解除痛苦一般.所以,给百姓的恩惠只及古人的一半,而获得的效果必定能够加倍.现在正

关于世界读书日的简单故事

1.每年的4月23日是世界读书日.简单故事:欧阳修苦读.欧阳公四岁而孤,家贫无资.太夫人以荻画地,教以书字.多诵古人篇章,使学为诗.及其稍长,而家无书读,就闾(lǘ)里士人家借而读之,或因而抄录.抄录未毕,而已能诵其书.以至昼夜忘寝食,惟读书是务.自幼所作诗赋文字,下笔已如成人. 2.译文:欧阳修在四岁时失去了父亲,家境贫穷,没有钱供他上学.欧阳修的母亲用芦苇秆在沙地上写画,教给他写字.欧阳修的母亲还给他诵读许多古人的篇章,让他学习写诗.到他年龄大些了,家里没有书可读,他就到乡里的读书人家去借书

刮目相看成语故事

1.刮目相看成语故事:东吴吕蒙,勇敢善战,20多岁就已成为名将,但出身贫贱,早年没有读书机会,在吴主孙权的启发下,于繁忙的军旅生活中,利用一切空隙时间发愤读书,越读越起劲.随着知识领域的不断扩大,见解也日益深刻.军师鲁肃领兵经过吕蒙驻地,以为吕蒙是个大老粗,不屑去看他.部下有人建议,吕将军进步很快,不能用老眼光看他,还是去一趟吧! 2.鲁肃前去看望,吕蒙设宴招待.席上,吕蒙问:军师这次接受重任,和蜀国大将关羽为邻,不知有何打算?鲁肃答道:兵来将当,水来土淹,到时再说吧!吕蒙听了,婉言批评说:现在

求不常见的成语故事

不常见的成语故事: 息黥补劓,指修整面容残缺,恢复本来面目,后用以喻改过自新,出自<庄子·大宗师>:"庸讵知夫造物者之不息我黥而补我劓,使我乘成以随先生邪."暴虎冯河,暴虎,即空手搏虎,冯河,即涉水过河,比喻有勇无谋,鲁莽冒险,出自<诗经·小雅·小旻>:"不敢暴虎,不敢冯河,人知其一,莫知其他."<论语·述而>:"暴虎冯河,死而无悔者,吾不与也."韦编三绝,韦编,即用熟牛皮绳把竹简编联起来,三,概数,表示多次,

举一反三的成语故事

1.举一反三的成语故事:有一天,"至圣先师"孔子对他的学生说:"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意思是说,我举出一个墙角,你们应该要能灵活的推想到另外三个墙角,如果不能的话,我也不会再教你们了. 2.后来,大家就把孔子说的这段话变成了"举一反三"这句成语,意思是说,学一件东西,可以灵活的思考,运用到其它相类似的东西上. 3.举一反三的解释:反:类推.比喻从一件事情类推而知道其他许多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