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牧写山行时的背景

1、诗人没有像一般封建文人那样,在秋季到来的时候,哀伤叹息,他歌颂的是大自然的秋色美,体现出了豪爽向上的精神,有一种英爽俊拔之气拂拂笔端,表现了诗人的才气,也表现了诗人的见地,这是一首秋色的赞歌;

2、杜牧生活在内忧外患日益加深的晚唐时期,从青年起就关心国事,抱有挽救危亡,恢复唐王朝繁荣昌盛的理想,23岁时写成《山行》,以秦朝的滥用民力,奢逸亡国为戒,给本朝统治者敲了警钟。

时间: 2024-10-09 05:36:35

杜牧写山行时的背景的相关文章

杜牧写的山行里面的斜是什么意思

1.斜的古音是押韵,意思是山势平缓,坡度不大: 2.现在的意思是不正,跟平面.直线既不平行也不垂直的.如斜坡.歪斜: 3.远上寒山石径斜这句,写山,写山中小路.一条弯弯曲曲的小路蜿蜓伸向山林深处.远字写出了山路的悠长,斜字与上字呼应,写出了高而缓的山势,写出了小路屈曲盘旋的特点.

杜牧写过哪些诗

杜牧写过山行,赤壁,泊秦淮,清明等总计514首诗.杜牧是唐代杰出的诗人.散文家.唐文宗大和二年26岁中进士,授弘文馆校书郎.后赴江西观察使幕,转淮南节度使幕,又入观察使幕,历任国史馆修撰,膳部.比部.司勋员外郎,黄州.池州.睦州刺史等职.

写山的诗句古诗

写山的诗句古诗有: 1.高高此山顶,四望唯烟云.下有一条路,通达楚与秦.或名诱其心,或利牵其身.乘者及负者,来去何云云.我亦斯人徒,未能出嚣尘.七年三往复,何得笑他人.<登商山最高顶>作者:白居易. 2.反照前山云树明,从君苦道似华清.试听肠断巴猿叫,早晚骊山有此声.<和行简望郡南山>作者:白居易. 3.久病旷心赏,今朝一登山.山秋云物冷,称我清羸颜.白石卧可枕,青萝行可攀.意中如有得,尽日不欲还.人生无几何,如寄天地间.心有千载忧,身无一日闲.何时解尘网,此地来掩关.<秋山

孔明写诫子书的背景是什么

孔明写诫子书的背景是:文章当作于蜀汉建兴十二年,是诸葛亮晚年写给他八岁的儿子诸葛瞻的一封家书.诸葛亮一生为国,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他为了蜀汉国家事业日夜操劳,顾不上亲自教育儿子,于是写下这篇书信告诫诸葛瞻. <诫子书>是三国时期政治家诸葛亮临终前写给他儿子诸葛瞻的一封家书.从文中可以看作出诸葛亮是一位品格高洁.才学渊博的父亲,对儿子的殷殷教诲与无限期望尽在此书中.全文通过智慧理性.简练谨严的文字,将普天下为人父者的爱子之情表达得非常深切,成为后世历代学子修身立志的名篇.

杜牧的山行描写了哪些景物

寒山.石径.白云.人家.枫林. <山行> 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深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简介: <山行>是诗人杜牧的一首描写和赞美深秋山林景色的七言绝句.这首诗描绘的是秋之色,展现出一幅动人的山林秋色图,山路.人家.白云.红叶,构成一幅和谐统一的画面.在这首诗中,杜牧以情驭景,敏捷.准确地捕捉足以体现自然美的形象,并把自己的情感融汇其中,使情感美与自然美水乳交融,情景互为一体. 全诗构思新颖,布局精巧,于萧瑟秋风中摄取绚丽秋色,与春光争胜,令人赏心悦目.这首小

老舍写草原的写作背景

老舍作品<草原>的写作背景: 写作背景是解放战争时期,1947年9月12日他在青岛山东大学一次休息时写下的.当时他在那儿租了一家平房,作为他安静的写作与创作戏剧文学的地方.一九六一年十月十三日发表在<人民日报>.老舍记叙了自己第一次访问内蒙古大草原时的所见所闻所感,表现了大草原的美丽景色和蒙古族人民对汉族人民的深厚情谊,表达了作者对祖国边疆的热爱以及对民族友谊的歌颂.

于谦写石灰吟的背景

<石灰吟>写作背景: 于谦从小学习刻苦,志向远大.相传有一天,他信步走到一座石灰窑前,观看师傅吟们煅烧石灰.只见一堆堆青黑色的山石,经过熊熊的烈火焚烧之后,都变成了白色的石灰.他深有感触,略加思索之后便吟出了<石灰吟>这首脍炙人口的诗篇.于是,12岁的于谦写下的这首诗不只是石灰形象的写照,更是他人生的追求. ​这是一首托物言志诗,若只是事物的机械实录而不寄寓作者的深意,那就没有多大价值.这首诗的价值就在于处处以石灰自喻,咏石灰即是咏自己磊落的襟怀和崇高的人格.

王维在写相思时的背景

创作背景:此诗一作<江上赠李龟年>,可见为怀念友人之作.据载,天宝末年安史之乱时,李龟年流落江南曾演唱此诗,可证此诗为天宝年间所作. <相思>是唐代诗人王维的创作的一首借咏物而寄相思的五言绝句.此诗写相思之情,却全篇不离红豆,正用其相思子之名以关合相思之情.首句写红豆产地:次句以"发几枝"一问,语极朴实,而又极富形象性,设问自然,则暗逗情怀:三句寄意友人"多采撷",言在此而意在彼:末句点明其相思属性,且用一"最"字推达极致

苏轼写赤壁赋的背景

创作背景: <赤壁赋>写于苏轼一生最为困难的时期之一被贬谪黄州期间.宋神宗元丰二年,因被诬作诗谤讪朝廷,遭御史弹劾,被捕入狱,史称乌台诗案.苏轼因写下<湖州谢上表>被扣上诽谤朝廷的罪名,被捕入狱.几经重辟,惨遭折磨.后经多方营救,于当年十二月释放,贬为黄州团练副使,但不得签署公事,不得擅去安置所.这无疑是一种半犯人式的管制生活. 元丰五年,苏轼曾于七月十六和十月十五两次泛游赤壁,写下了两篇以赤壁为题的赋,后人因称第一篇为<前赤壁赋>,第二篇为<后赤壁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