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为什么要塑造狂人

作者写道:“我翻开历史一查,这历史没有年代,歪歪斜斜的每页上都写着‘仁义道德’四个字。我横竖睡不着,仔细看了半夜,才从字缝里看出字来,满本都写着两个字是‘吃人’!”

作品的主人公虽然是一个患有迫害狂恐惧症的“狂人”,但作品的主旨却并不是要写下层劳动人民所受到的迫害,更不是一个精神病人的“纪实文学”,而是要借狂人之口来揭露几千年来封建礼教吃人的本质。因此作品中的狂人,实际上是一个象征性的形象。

时间: 2024-09-05 15:14:36

鲁迅为什么要塑造狂人的相关文章

鲁迅为什么要塑造狂人形象

<狂人日记>的主人公是一个患有迫害狂恐惧症的"狂人",鲁迅先生塑造"狂人"的形象是为了借狂人之口来揭露几千年来封建礼教"吃人"的本质,揭露封建礼教千百年来在肉体和精神上对人的残害. 鲁迅先生在<狂人日记>中写道:"我翻开历史一查,这历史没有年代,歪歪斜斜的每页上都写着'仁义道德'四个字.我横竖睡不着,仔细看了半夜,才从字缝里看出字来,满本都写着两个字是'吃人'!"

鲁迅笔下狂人的形象

<狂人日记>中的狂人所患的病是"迫害狂",从医学的角度来看,其突出的症状是病患者处于一种反应性妄想之中,对于周围的一切,都可能因某一事物特征引起多疑性反应:或怀疑有人害他,或怀疑有人侮辱他.所以,<狂人日记>中的狂人带着显著的"多疑"特征,或反过来说,鲁迅在<狂人日记>中所着重表现的是狂人的"多疑".<狂人日记 >是1918年鲁迅先生所著的中国新文学史上第一篇现代型短篇白话小说,首次采用了"

故乡鲁迅出自哪里

鲁迅的<故乡>选自鲁迅的第一本短篇小说集<呐喊>.<呐喊>是现代文学家鲁迅的短篇小说集,收录鲁迅于1918年至1922年所作的14篇短篇小说,1923年由北京新潮社出版,现编入<鲁迅全集>第1卷. <呐喊>是中国现代小说的开端与成熟的标志,开创了现代现实主义文学的先河.作品通过写实主义.象征主义.浪漫主义等多种手法,以传神的笔触和"画眼睛"."写灵魂"的艺术技巧,形象生动地塑造了狂人.孔乙己.阿Q等一批不朽

社戏出自鲁迅的哪部作品

<呐喊>是现代文学家鲁迅的短篇小说集,收录鲁迅于1918年至1922年所作的14篇短篇小说,1923年由北京新潮社初版,现编入<鲁迅全集>第1卷,小说集真实地描绘了从辛亥革命到五四运动时期的社会生活,从革命民主主义出发,抱着启蒙主义目的和人道主义精神,揭示了种种深层次的社会矛盾,对旧时中国的制度及部分陈腐的传统观念进行了深刻的剖析和比较彻底的否定,表现出对民族生存浓重的忧患意识和对社会变革的强烈希望. <呐喊>是中国现代小说的开端与成熟的标志,开创了现代现实主义文学的先

鲁迅的是一部什么集

<呐喊>是鲁迅的第一部小说集:<呐喊>是中国现代小说的开端与成熟的标志,开创了现代现实主义文学的先河,作品通过写实主义.象征主义.浪漫主义等多种手法,以传神的笔触和画眼睛.写灵魂的艺术技巧,形象生动地塑造了狂人.孔乙己等一批不朽的艺术形象,深刻反映了19世纪末到20世纪20年代间中国社会生活的现状,有力揭露和鞭挞了封建旧恶势力,表达了作者渴望变革,为时代呐喊,希望唤醒国民的思想,奠定了鲁迅在中国现代文学史和现代文化史上的地位.

鲁迅1918年发表了什么

<狂人日记>是鲁迅1918年5月15日发表于<新青年>杂志的一篇短篇小说,也是中国第一篇白话小说.这是他第一次使用笔名"鲁迅",这篇小说后收录在短篇小说集<呐喊>中. 它由13则日记组成,记录了"狂人"的精神状态和心理活动,深刻揭露了集权专制社会的"吃人"本质,表现出彻底反对集权专制社会的战斗精神.在艺术上运用了现实主义和象征主义相结合的手法.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

鲁迅1918年发表的什么

鲁迅1918年发表的是<狂人日记>. <狂人日记>是鲁迅创作的第一个短篇白话日记体小说,也是中国第一部现代白话文小说,写于1918年4月.该文收入<呐喊>集,编入<鲁迅全集>第一卷. 小说通过被迫害者"狂人"的形象以及"狂人"的自述式的描写,揭示了封建礼教的"吃人"本质,表现了作者对以封建礼教为主体内涵的中国封建文化的反抗:也表现了作者深刻的忏悔意识.作者以彻底的"革命民主主义"

鲁迅笔下的范爱农是怎样一个人物

<范爱农>是现代文学家鲁迅于1926年所写的一篇回忆性散文,作者通过追叙自己在日本留学时和回国后与范爱农接触的几个生活片段,描述了范爱农在革命前不满黑暗社会.追求革命,辛亥革命后又备受迫害的遭遇,表现了作者对旧民主革命的失望和对这位正直倔强的爱国者的同情和悼念. 范爱农一位觉醒的知识分子,但是无法在黑暗社会立足.他无法与狂人一样,最终与这个社会妥协,也无法像N先生一样忘却,所以他的内心痛苦.悲凉.鲁迅疑心范爱农是自杀的.

鲁迅笔下的知识分子形象分析

鲁迅笔下的知识分子形象分析,具体如下: 1.封建制度的受害者和牺牲者.如<孔乙己>中的孔乙己.<白光>中的陈士成等.他们深受封建科举制度的毒害,一心想求得功名,充满旧式文人的酸腐气味,作者对他们既有批判,也有同情. 2.封建制度的维护者和追随者.如<肥皂>中的四铭.<高老夫子>中的高老头等.他们的灵魂已经完全腐朽,表面上道貌岸然,实际上满肚子男盗女娼,或是封建道德的卫道士.假道学,或是不学无术的文人垃圾.文人败类.作者对他们只有批判,没有同情. 3.封建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