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所有而字的用法

1、表示转折关系相当于“然而”、“可是”、“却”。

例: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2、表示偏正关系连接状语和中心,相当于“着”、“地”等。

例:朝而往,暮而归。

3、表示假设关系,连接主语和谓语,相当于“如果”、“假使”。

例:人而无信,不知其可。

4、表示并列,相当于“而且”、“又”、“和”或不译。

例: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5、表示承递关系,相当于“而且”、“并且”、“就”或不译。

例: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

6、表因果关系,相当于“因而”。

例:遏其生气,以求重价,而江浙之梅皆病。

7、表目的,相当于“以便”。

例:诸侯恐惧,会盟而谋弱秦。

8、通“如”,好像,如同。

例:军惊而坏都舍。

9、通“尔’’,你,你的。

例:而翁归,自与汝算耳!

10、这样。

例:新妇谓府吏:‘‘何意出此言!同是被逼迫,君而妾亦然。’’

时间: 2024-10-05 01:38:21

文言文所有而字的用法的相关文章

文言文实词徙字意思

文言文实词徙字的意思是:一般的调动官职.如:徙王信为楚王.--<淮阴侯列传> 实词,是汉语词类中的一种,词语中含有实际意义的词,实词能单独充当句子成分,文言实词是构成文言文的主体,常见实词数量多,变化多. 文言实词绝大部分是一词多义的,词义是不定项的,完全采用逐词逐义识记,是根本不可能的,但可以结合上下文来判定实词的含义,上下文这个语境是相对稳定的,语境可以帮助确定词义的.

文言文每这个字有那些意思

文言文 "每"这个字意思: 1.常常,经常: 妪每次谓余曰.――明·归有光<项脊轩志> 每大言曰.――·宗臣<宗子相先生集·报刘一丈书> 2.往日,平常:春秋佳日,每作郊游. 3.每一次: 相如每朝.――<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每与臣论.――诸葛亮<出师表> 4.每当: 每将远别及行役初还,常同一室卧起,时称为"三姜".-- <梁书· 韦放传> 5.代词: 每韵为一帖,木格贮之(意思是,把字按韵分类,分别

文言文名词的五种用法

文言文名词的五种用法如下所示: 1.本身作名词,词性意义不变. 2.名词活用为一般动词,如:左右欲刃相如,刃,杀:天雨墙坏,雨,下雨. 3.名词使动用法,如:汗牛充栋,汗,使什么出汗. 4.名词意动用法,如:粪土当年万户侯,粪土,以什么为粪土或视什么为粪土. 5.名词作状语,如:草行露宿,草,在草丛中:露,在露水下或在露天.

文言文中间字的用法

1.名词,中间,期间.<论语>"千乘之国,摄乎大国之间." 2.副词,一会儿,顷刻.<韩非子>"扁鹊见蔡桓公,立有间." 3.副词,近来.<汉书>"帝间颜色瘦黑." 4.量词,<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安得广厦千万间." 5.名词,空隙,缝隙.<史记>"其御之妻从门间而窥其夫." 6.动词,隔开,间断.<桃花源记>"遂与外人间隔.

文言文论语中而字的用法

连词:表示顺承,相当于就.才.例如: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连词:表示转折,相当于却.但是.例如: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连词:表示假设,相当于如果.例如: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 连词:表示方式或状态.例如:夫子之不可及也,犹天之不可阶而升也. 助词:表示语气,相当于啊或吧.例如:唐棣之华,偏其反而. 助词:相当于之.例如: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

文言文中非字的用法与含义

1.不对,错:以为贤圣所言皆无非: 2.坏事,事端:为非作歹: 3.认为不对:是古非今: 4.责备,反对:无可厚非: 5.变样,与原先不同:物是人非: 6.不符合:非礼: 7.除非:民非水火不活.

文言文中引字的用法

"引"字为左右结构,在文言文中有3种词性,分别如下: 一.动词. 1.延长,伸长.如<三峡>中"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 2.荐举.如<史记·魏其武安侯传>中"两人相为引重,其游如父子然." 二.量词. 长度单位,古代以十丈为一引. 三.名词. 序言,如<滕王阁序>中"敢竭鄙怀,恭疏经引."

怎么判断而字的用法

而字,有以下用法: 表示并列关系,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又:表示递进关系,可译为并且或而且:表示承接关系,可译为就.接着,或不译:表示转折关系,可译为但是.却:表示假设关系,可译为如果.假如:表示修饰关系,即连接状语.可不译:表示因果关系:表示目的关系.

文言文李逊字友道

文言文:李逊,字友道.讲述了李逊自中了状元,入朝为官以来的所有丰功伟绩. 李逊,字友道,荆州石首人,唐朝大臣.中状元,授辟襄阳掌书记,颇有声绩,累拜池濠二州刺史,入拜虞部郎中.元和年间,历任衢.越.襄.许四州刺史,充忠武军节度使.长庆元年,进位检校吏部尚书,改凤翔节度使,除刑部尚书.三年,年六十三,赠右仆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