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今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具体事例

1、商汤伐夏桀,夏桀失道寡助,商汤得道多助;

2、周武王姬发伐商纣,商纣王失道寡助;

3、公元前209年,秦二世失道寡助,陈胜和吴广得道多助;

4、二战期间,德意日三国失道寡助,中美英等抗战国得道多助;

5、解放战争中,解放军得道多助,国民党失道寡助。

时间: 2024-08-04 03:53:52

古今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具体事例的相关文章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是什么意思

1.得道多助失道寡助释义:施行仁政的人,帮助支持他的人就多,不施行仁政的人,帮助支持他的人就少. 2.<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出自<孟子·公孙丑下>,指站在正义.仁义方面,会得到多数人的支持帮助:违背道义.仁义,必然陷于孤立.文章通过对"天时"."地利"."人和",并将这三者加以比较,层层递进.论证了"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的道理.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是几年级的课文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是九年级的课文.<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出自<孟子·公孙丑下>,指站在正义.仁义方面,会得到多数人的支持帮助:违背道义.仁义,必然陷于孤立.文章通过对"天时"."地利"."人和",并将这三者加以比较,层层递进.论证了"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的道理. 孟子(约公元前372年-约公元前289年),名轲,字子舆(待考,一说字子车或子居).汉族,东周邹国(今山东省邹城市,邹城市为孔子和孟子的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事例

1.商汤伐夏桀,夏桀失道寡助,商汤得道多助. 2.周武王姬发伐商纣,商纣王失道寡助. 3.公元前209年,秦二世失道寡助,陈胜和吴广得道多助. 4.隋末杨广无道,各地农民起义,瓦岗军得道多助. 5.元顺帝无道,朱元璋率领的红巾军得道多助 . 6.二战期间,德意日三国失道寡助,中美英等抗战国得道多助 . 7.解放战争中,解放军得道多助,国民党失道寡助. 8.抗日战争中,国共部队得道多助,日本侵略军失道寡助 .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解释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是指站在正义.仁义方面,会得到多数人的支持帮助:违背道义.仁义,必然陷于孤立.<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文章通过对"天时"."地利"."人和",并将这三者加以比较,层层递进.论证了"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的道理.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选自<孟子·公孙丑下>,这篇文章中心论点即篇首两句.孟子提出三个概念:天时.地利.人和,并将这三者加以比较,层层推进. 第一段,作者提出中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什么意思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指站在正义.仁义方面,会得到多数人的支持帮助:违背道义.仁义,必然陷于孤立."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出自<孟子·公孙丑下>.文章通过对"天时"."地利"."人和",并将这三者加以比较,层层递进.论证了"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的道理. 原文选段: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

出自[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成语

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动心忍性.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恻隐之心,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浩然之气.尊贤使能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众叛亲离.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没有规矩,不成方圆.仁者爱人.舍生取义鱼与熊掌,不可兼得.听其言,观其行.

得道多助 失道寡助道是什么

施行仁政的君主,帮助支持他的人就多,不施行仁政的人,支持帮助他的人就少.支持帮助他的人少到了极点,连兄弟骨肉也会背叛他:支持帮助他的人多到了极点,天下所有人都会归顺他.凭着天下人都归顺他条件,去攻打那连兄弟骨肉都背叛他的寡助之君,所以能行仁政的君主不战则已,战就一定会胜利.

古今忧国忧民的人物及其事例

<春望>杜甫,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唐肃宗至德元载756,六月,安史叛军攻下唐都长安.七月,杜甫听到唐肃宗在灵武即位的消息,便把家小安顿在鄜州的羌村,去投奔肃宗.途中为叛军俘获,带到长安.因他官卑职微,未被囚禁.<春望>写于次年三月.诗的前四句写春城败象,饱含感叹.后四句写心念亲人境况,充溢离情.全诗沉着蕴藉,真挚自然.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开篇即写春望所见:国都沦陷,城池残破,虽然山河依旧,可是乱草遍地,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中心论点是

中心论点即为篇首的两句话,即"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孟子提出三个概念:天时.地利.人和,并将这三者加以比较,层层推进,用两个不如强调了人和的重要性,同时反映孟子所说的仁政,三者之间的比较,实质上是重在前者与后者的比较,强调指出各种客观及诸多因素在战争中都比不上人的主观条件及人和的因素,决定战争胜负的是人而不是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