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生活背景

宋神宗在熙宁年间重用王安石变法,变法失利后,又在元丰年间从事改制。就在变法到改制的转折关头,发生了苏轼乌台诗案。这案件先由监察御史李定告发,后在御史台狱受审。御史台自汉代以来即别称乌台,所以此案称为乌台诗案。北宋神宗年间苏轼因为反对新法,并在自己的诗文表露了对新政的不满。由于他当时是文坛的领袖,任由苏轼的诗词在社会上传播对新政的推行很不利。所以在神宗的默许下,苏轼被抓进乌台,一关就是4个月,每天被逼要交代他以前写的诗的由来和词句中典故的出处。

时间: 2024-11-07 04:44:32

苏轼生活背景的相关文章

苏轼生活的社会背景是什么

苏轼青年时,可谓政通人和,以范仲淹.欧阳修正领导着一场文坛革命.苏轼也是在这个的环境下,与弟弟苏辙在父亲苏洵的带领下由蜀入京,参加科举,兄弟双双"一战成名",名满京城,苏轼从此得到了欧阳修的赏识和高度认可,仕途一路顺风. 结束事与愿违,伴随和影响着苏轼大半生的就是王安石变法了,虽然变法没有太多成绩,但苏轼的集团(旧党)与王安石集团(新党)的政治斗争却愈演愈烈.仕途随着党争起起伏伏,最好的时候也进了京,进入了权力的最高层,只是短暂时间,大部分时间是一贬再贬,一直被贬到不能再远的儋州(今海

苏轼的背景

苏轼的身世背景: 1.苏轼,字子瞻,又字和仲,号铁冠道人.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苏仙 .汉族,眉州眉山人,祖籍河北栾城,北宋文学家.书法家.画家. 2.嘉祐二年,苏轼进士及第.宋神宗时曾在凤翔.杭州.密州.徐州.湖州等地任职.元丰三年,因"乌台诗案"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宋哲宗即位后,曾任翰林学士.侍读学士.礼部尚书等职,并出知杭州.颍州.扬州.定州等地,晚年因新党执政被贬惠州.儋州.宋徽宗时获大赦北还,途中于常州病逝.宋高宗时追赠太师,谥号"文忠" . 3.苏轼是北

求苏轼定风波背景资料

此词作于苏轼黄州之贬后的第三个春天.它通过野外途中偶遇风雨这一生活中的小事,于简朴中见深意,于寻常处生奇警,表现出旷达超脱的胸襟,寄寓着超凡超俗的人生理想. 首句"莫听穿林打叶声",一方面渲染出雨骤风狂,另一方面又以"莫听"二字点明外物不足萦怀之意."何妨吟啸且徐行",是前一句的延伸.雨中照常舒徐行步,呼应小序"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又引出下文"谁怕"即不怕来.徐行而又吟啸,是加倍写:"何妨&q

求李清照生活背景

1084年,李清照诞生于北宋齐州章丘明水镇,生于书香门第,早期生活优裕.父亲李格非精通经史,长于散文,母亲王氏也知书能文.在家庭的熏陶下,她小小年纪便文采出众. 18岁,与长她三岁的太学生赵明诚结婚,前期生活安定优裕,词作多写闺阁之怨或是对出行丈夫的思念.1127年金兵攻陷青州,李清照与丈夫南渡江宁行至镇江时,镇江守臣钱伯言弃城逃去,1128年春,始抵江宁府. 南渡后,词人的生活困顿,1129年丈夫于农历八月十八日卒于建康.1132年,至杭州,再嫁张汝舟,婚姻并不幸福,数月后便离异,李清照晚景颇

望江南苏轼写作背景

此词作于公元1076年暮春.公元1074年秋,苏轼由杭州移守密州,次年八月,他命人修葺城北旧台,并由其弟苏辙题名超然,取<老子>虽有荣观,燕处超然之义.公元1076年暮春,苏轼登超然台,眺望春色烟雨,触动乡思,写下了此词. 这首豪迈与婉约相兼的词,通过春日景象和作者感情.神态的复杂变化,表达了词人豁达超脱的襟怀和用之则行,舍之则藏的人生态度.

李汉荣的简介写的生活背景

李汉荣,1958年生,著名诗人.散文家.中国作家协会会员.笔名牧童.林中河,陕西勉县人.1984年开始发表作品.1995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为当代作家.亚洲发行量最大杂志<读者>签约作家.1995年至1996年在北京大学中文系做访问学者,师从当代著名学者.美学家和诗评家谢冕教授.曾任中学教师.司法局副局长.文化馆副馆长,陕西<汉中日报>高级编辑,陕西省政协委员,2007年被评为陕西省"四个一批人才",任汉中市文联副主席.2011年当选汉中市作家协会主席. 李汉荣

鲁迅简介和生活背景

鲁迅,原名周樟寿,后改名周树人,鲁迅原字豫山,后改豫才.浙江绍兴人.中国现代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鲁迅"是其投身五四运动后使用的一个笔名,因为影响日甚,所以人们习惯称之为鲁迅.1881年9月25日诞生.出身于破落封建家庭.青年时代受进化论.尼采超人哲学和托尔斯泰博爱思想的影响.1902年去日本留学,原在仙台医学院学医,后从事文艺工作,希望用以改变国民精神. 1918年5月,首次用"鲁迅"的笔名,发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

季羡林家庭生活背景

长辈:季羡林祖父季老苔,父季嗣廉,母赵氏,农民,叔季嗣诚.1929年,季羡林在经济濒于破产时获得一个到德国去留学的机会.他离开的十一年当中,季羡林的婶母苦苦挣扎,摆过小摊,卖过破烂,勉强维持着一家人的生计.季羡林他婶母出身中医世家,从小学会了一套治病的手段.年近四十才嫁给季羡林的叔父做续弦.妻子:1929年,季羡林与彭德华结为夫妻.彭德华她自幼丧母,只有小学文化水平,是一个真正善良的人,一生没有跟任何人发过脾气.上对公婆,她真正尽了孝道.下对子女,她真正做到了慈母.中对丈夫,她绝对忠诚,绝对服从

苏轼原配是谁

她四川眉州青神人,年轻貌美,知书达礼,16岁嫁给苏轼.她堪称苏轼的得力助手,有"幕后听言"的故事.苏轼为人旷达,待人接物相对疏忽,于是王弗便在屏风后静听,并将自己的建议告知于苏轼,王弗与苏轼生活了十一之后病逝,苏轼依父亲苏洵言于汝母坟茔旁葬之,并在埋葬王弗的山头亲手种植了三万株松树以寄哀思,又过了十年,苏轼为王弗写下了被誉为悼亡词千古第一的<江城子·记梦>: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