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委婉劝谏的三个事例

邹忌讽齐王纳谏:出自《战国策·齐策一》,讲述了战国时期齐国谋士邹忌劝说君主纳谏,使之广开言路,改良政治的故事。文章塑造了邹忌这样有自知之明,善于思考,勇于进谏的贤士形象。又表现了齐威王知错能改,从谏如流的明君形象,和革除弊端,改良政治的迫切愿望和巨大决心。告诉读者居上者只有广开言路,采纳群言,虚心接受批评意见并积极加以改正才有可能成功。触龙说赵太后:出自《战国策》,讲述在强敌压境,赵太后又严历拒谏的危急形势下,触龙因势利导,以柔克刚,用“爱子则为之计深远”的道理,说服赵太后,让她的爱子出质于齐,换取救兵,解除国家危难的故事,歌颂了触龙以国家利益为重的品质和善于做思想工作的才能。魏征劝谏太宗:是魏徵于贞观十一年写给唐太宗的《谏太宗十思疏》,意在劝谏太宗居安思危,戒奢以俭,积其德义。

时间: 2024-08-23 14:07:57

历史上委婉劝谏的三个事例的相关文章

历史上勇于进谏的人有哪些

1.魏征,字玄成,唐朝政治家,曾任谏议大夫.左光禄大夫,封郑国公,谥文贞,以直谏敢言著称,是中国史上最负盛名的谏臣: 2.邹忌,齐国人.田齐桓公时就任大臣,威王时为相,封于下邳,号成侯.齐威王立志改革,思贤若渴.他鼓琴自荐,被任为相国,封于下邳,称成侯.劝说威王奖励群臣吏民进谏,主张修订法律,监督官吏,严明赏罚,并选荐得力大臣坚守四境: 3.伍子胥,字子胥,春秋末期吴国大夫.军事家.伍子胥曾多次劝谏吴王夫差杀勾践,夫差不听.夫差急于进图中原,率大军攻齐,伍子胥再度劝谏夫差暂不攻齐而先灭越,遭拒.

历史上敢于进谏的大臣

魏征:字玄成,唐朝政治家,曾任谏议大夫.左光禄大夫,封郑国公,谥文贞,以直谏敢言著称,是中国史上最负盛名的谏臣.他的重要言论大都收录在唐时王方庆所编<魏郑公谏录>和吴兢所编<贞观政要>两书里.为凌烟阁二十四功之一.吴宝初,清朝人,当时见到国家针对改革的呼声一片,就想为国家的改革尽一份力.与是他就分别给皇上和慈禧太后写了一份奏折,提出了 自己的一些改革建议.这原本是很好的敢于直言进谏,但是所有看到奏折的官员都不免吓出了一身冷汗,最后也就没能呈递上去.最后这位敢于直言进谏的大臣也是落下

历史上著名的谏官都是谁

汉时的著名谏官有刘辅.王褒.贡禹.匡衡.王吉.何武.夏侯胜.严助等. 唐朝有名谏官有:魏征.白居易.陈子昂等. 宋代著名谏官有:司马光.欧阳修.范仲淹.王禹.苏辙等. 魏征:唐朝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和史学家,因直言进谏,辅佐唐太宗共同创建"贞观之治"的大业,被后人称为一代名相. 司马光:世称涑水先生,北宋政治家.史学家.文学家.历仕仁宗.英宗.神宗.哲宗四朝,卒赠太师.温国公,谥文正,为人温良谦恭.刚正不阿:做事用功刻苦.勤奋.以日力不足,继之以夜自诩,其人格堪称儒学教化下的典范,历

古代委婉劝谏例子

正面例子: 1.张玄素劝谏唐太宗不要修宫殿,唐太宗开始很生气,但是细想,纳谏了. 2.唐太宗打算去泰山封禅,但是魏征反对,并且成功劝止了唐太宗. 3.邹忌举了自己的例子劝谏齐威王,告诫他不要听奉承的话. 反面例子: 1.明朝杨继盛弹劾当朝奸臣严嵩,但是反而被严嵩陷害,死于牢中. 2.商朝比干劝谏商纣不能奢侈,商纣不听,还残暴地杀害了比干. 3.西汉晁错劝谏不成功,反而被腰斩.

历史上的三座大山是哪三座

毛主席带领全国各族人民推翻了压在人民头上的"帝官封"三座大山."帝"即帝国主义,"官"即官僚资本主义,"封"即封建主义. 朱德<纪念党的四十周年>诗:"三座大山齐推倒,两重革命一肩担." 郭沫若<悼念毛主席>诗:"三座大山齐倒地,五星红旗高入云." 我国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三座大山,沉重地压在旧中国人民的头上.但已经被中国共产党的智慧和武力化解了.人民才得以站起来

求历史上借外力而成功的名人事例

1.晋文公重耳借助秦穆公的力量登上了国君,秦晋之好的典故就是来源于此.秦晋之好是指秦国和晋国依靠结成姻亲来巩固自己的统治,后来也被代指两家结为姻亲. 2.诸葛亮草船借箭.即周瑜让诸葛亮在三天内制成十万支箭,诸葛亮欣然答应.等到第三天,诸葛亮趁大雾天气,将船上绑满茅草,首尾相连,边击鼓边驶向曹营.曹兵不敢轻举妄动,只有不停的放箭,后来诸葛亮就带着满船的箭回去了. 3.成吉思汗进攻蒙古时,兵力不足,后来联合草原雄鹰札木合一举歼灭篾乞儿部,等到他与札木合争雄时,又联合王罕,打败了扎

历史上有几次五国伐秦

历史上比较著名的有三次: 第一次:是惠文王当政时期,在公元前318年,魏相公孙衍发动了魏国.赵国.韩国.燕国.楚国一起合纵攻秦,还推举楚怀王成为合纵长: 第二次:是秦昭王在位时,在公元前287年的时候,魏国和赵国合谋,派李兑去联络各国,准备一起反秦,因为当时的五国目的各不相同,进攻时都不肯第一个去进攻,秦国为了破坏五国联盟,主动取消了帝号,归还了一部分土地给这些国家,因此使这些国家联军撤退: 第三次:是在秦昭王时期,公元前247年的时候,魏和赵,楚和韩,以及燕国,

历史上真有桃园三结义的故事吗

历史上并没有真实的"桃园三结义"这个典故.是小说的虚构情节. 桃园三结义最初是小说<三国演义>里记载的故事,述说当年刘备.关羽和张飞三位仁人志士,为了共同干一番大事业的目标,意气相投,言行相依,选在一个桃花盛开的季节.选在一个桃花绚烂的园林,举酒结义,对天盟誓,有苦同受,有难同当,有福同享,共同实现自己人生的美好理想. 桃园三结义是<三国演义>中的第一个故事.提起刘备.关羽和张飞,人们总是会联想到他们早年在涿郡张飞庄后那花开正盛的桃园,备下乌牛白马,祭告天地,焚

历史上的三杜指哪三杜

历史上的三杜指的是杜甫.杜牧.杜荀鹤. 杜甫,字子美,本襄阳人,后徙河南巩县,自号少陵野老,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合称"李杜",杜甫在中国古典诗歌中的影响非常深远,被后人称为"诗圣",他的诗被称为"诗史". 杜牧,字牧之,号樊川居士,京兆万年人,唐代杰出的诗人.散文家,著有<樊川文集>,杜牧的诗歌以七言绝句著称,内容以咏史抒怀为主,其诗英发俊爽,多切经世之物,在晚唐成就颇高. 杜荀鹤,字彦之,号九华山人,唐池州石埭人,一生以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