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改造国民性思想是怎样产生的

鲁迅先生原想通过医学将中国人身体变得强健。但他的这种梦想并没有维持多久就被严酷的现实粉碎了。

在日本,作为一个弱国子民的鲁迅,经常受到具有军国主义倾向的日本人的高度歧视。

在他们的眼睛里,凡是中国人都是低能儿,鲁迅的解剖学成绩是五十九点三分,就被他们怀疑为担任解剖课的教师藤野严九郎把考题泄露给了他,这使鲁迅深感作为一个弱国子民的悲哀。有一次,一场电影中,鲁迅看到众多的体格强壮,神情麻木的中国人,在淡然地围观被当作俄国侦探处死的同胞。鲁迅受到极大的打击,这时他已认识到,精神上的麻木比身体上的虚弱更加可怕,故而萌发了疗救世人的想法。

这也就是鲁迅先生从精神上拯救当时中国国民的思想的由来。

时间: 2024-09-06 19:07:57

鲁迅改造国民性思想是怎样产生的的相关文章

故乡表达了鲁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故乡表达的鲁迅的思想感情:表达了鲁迅对中国当时封建时代的贫苦劳动人们的生活现状和麻木不仁深切的同情和强烈的悲哀,同时还有对通向新中国社会美好道路的期望和看法.<故乡>以搬家为线索,以我回到故乡的见闻为内容,把现实和回忆结合起来,组成一个艺术整体:揭示了半殖民地半封建中国农村经济凋敝.农民生活贫困的社会根源,表达了鲁迅渴望改造旧社会.创造新生活的强烈愿望.

鲁迅小说的思想意义

鲁迅(1881年9月25日-1936年10月19日),原名周樟寿,后改名周树人,字豫山,后改豫才,"鲁迅"是他1918年发<狂人日记>时所用的笔名,也是他影响最为广泛的笔名,浙江绍兴人.著名文学家.思想家,五四新文化运动的重要参与者,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毛泽东曾评价:"鲁迅的方向,就是中华民族新文化的方向. 鲁迅的主要成就包括杂文.短中篇小说.文学.思想和社会评论.古

鲁迅先生的思想转变是哪一年为何

鲁迅先生一生的思想转变有两次,第一次是弃矿从医,第二次是弃医从文. 1.弃矿从医发生在1904年. 弃矿从医的原因: 鲁迅先生知道日本人向西方学习有成效,中国人也想向日本人学."正是在这一时代浪潮的推动下,鲁迅于1902年4月到了日本.当他知道日本的维新运动"大半发端于西方医学的事实"后,1904年即决定弃矿从医. 2.弃医从文发生在1906年. 弃医从文的原因: 有一次,在上课前放映的幻灯画片中,鲁迅看到一个中国人为俄国人做侦

鲁迅立人思想有何意义

鲁迅曾说:"立国先立人","立人"的精神实质即为摒弃国民劣根性,重塑新型的民族性格.在鲁迅看来,"立人"是"兴国"的前提.也就是说,在"兴国"这一系统工程中,最根本.最关键的一项是"人"的工程.鲁迅对"立人"的正面主张,比如他希望中国人沉着.勇猛.有辨别.不自私.能容纳新潮,等等,其实就是鲁迅本人精神的写照."鲁迅精神"是一种百折不回.独立自强的人

鲁迅的左翼思想是什么简略的

在哲学观.历史观上,左翼一般认为历史是人民创造的,信奉"小民史观",其政治主张是偏向下层人民,草根阶层的.左翼反对贫富悬殊,追求社会公平和"均贫富",认为贫困是由于"不公正"而造成的,国家.社会应对个人的不幸负责.左翼梦想一个和谐的.公正的社会,在经济政策上主张加强国家宏观控制,扩大税收,特别是针对富人的税收,扩大公共福利,甚至不惜举办国家公共工程来解决经济危机和失业问题.左翼总的来说是变革的.进步的,是自由主义和民主政治的原教旨阵地.民族主义却

鲁迅呐喊的思想内容

<呐喊>真实地描绘了从辛亥革命到五四运动时期的社会生活,从革命民主主义出发,抱着启蒙主义目的和人道主义精神,揭示了种种深层次的社会矛盾,对中国旧有制度及陈腐的传统观念进行了深刻的剖析和比较彻底的否定,表现出对民族生存浓重的忧患意识和对社会变革的强烈愿望.

鲁迅写铸剑的相关背景

鲁迅1927年作于三一八惨案背景下的小说<铸剑>. 在这个复仇故事中贯穿了他作品中的改造国民性的启蒙主义主线,但小说结尾三头共葬的闹剧表现出作者对启蒙神话的怀疑和不信任,在提倡启蒙的同时又超越了启蒙进入一个形而上的哲学层面,即对生命意识觉醒与升华的歌颂和礼赞. <铸剑>发表时原名<眉间尺>,取干将铸剑.其子报仇的故事,作品写的主要是这个传说的后半段.黑色人是作品着力描写的对象,他仿佛生来就是为了代人复仇似的,具有一种热到发冷的性格.一言一动,都像主角眉间尺背上的宝剑一样

阿Q正传的主题思想

鲁迅<阿Q正传>:1.批判国民性的弱点,即批判"阿Q相":2.揭露当时社会的阶级压迫和剥削,反映农民的苦难和革命要求:3.提出了农民革命和出路问题:4.对革命前途问题的探索:5.表现了鲁迅的高度爱国主义精神和革命精神:6.深刻地揭露和批判了中国国民的劣根性和人性的"痼疾".作者希望"揭出病苦,引起疗救的注意",达到治病救人.改造国民性的目的.

鲁迅啊Q正传的现实意义

<阿Q正传>是鲁迅的代表作它以辛亥革命前后闭塞.落后的农村小镇未庄为背景,塑造了一个从物质到精神均受到了严重戕害的农民阿Q的典型.<阿Q正传>语言幽默,但是我们不应只是停留在表面的滑稽可笑之中,而应对它进行深入的分析.思索,尤其需要认识精神胜利法的形成根源及其现实意义.阿Q的精神胜利法有人概括到这样的高度:一个人如果一点Q精神也没有,那是活不下去的.处于社会底层的阿Q长期被驯化.奴化,形成了这种奴才心理.小说作者给了我三点启示:一是对待传统应该客观看待,二是改革之不易,三是要容纳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