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的社戏写了什么

作者鲁迅以自己少年时代的生活经历为依据,用第一人称写了"我"20年来3次看戏的经历:两次是辛亥革命后在北京看戏,一次是少年时代在浙江绍兴小村看社戏。

1、《社戏》通过描述看戏,偷豆的故事情节,描绘出了美丽的江南特有的景色,写出了农村孩子纯真的品格。

2、《社戏》通过“我”和少年伙伴们夏夜行船、船头看戏、月下归航等情节的描写,展示了“我”的一段天真烂漫、童趣盎然的江南水乡文化生活经历,刻画了一群农家少年的形象,表现了劳动人民淳朴、善良、友爱、无私的美好品德。 由于本文收录在《呐喊》当中,所以一定程度上来讲,批判和揭露了当时社会的黑暗,表达了作者的不满。

时间: 2024-09-03 19:04:03

鲁迅的社戏写了什么的相关文章

社戏写了什么

<社戏>是现代文学家鲁迅写于1922年的短篇小说,发表于同年12月<小说月刊>第13卷12号,后收入小说集<呐喊>.内容:这篇小说以作者少年时代的生活经历为依据,用第一人称写"我"20年来三次看戏的经历:两次是辛亥革命后在北京看京戏,一次是少年时代在浙江绍兴乡村看社戏.作者以饱含深情的笔墨,刻画了一群农家少年朋友的形象,表现了劳动人民淳朴.善良.友爱.无私的好品德,表达了作者对少年时代生活的怀念,特别是对农家朋友诚挚情谊的眷念.

鲁迅的社戏如何复述故事内容

鲁迅先生的社戏 ,我看到一种天真烂漫的东西,作者通过对童趣事的回忆赞美农民的善良与高尚. 因为书上写得大多都是反映农村景物的,因此读起来就显得特别亲切,一幅美丽的农村夜景图仿佛映入我的眼帘,蓝蓝的天空,圆圆的明月,石板型的小桥,小巧玲珑的划船.我和一群活泼可爱的农村孩子来到河边,他们下船,点篙.飞一般的在月下航行,沿途的夜景真美呀.豆麦散发出草香味,河边的小草,朦胧的月色,淡黑的群山,依稀的赵庄,婉转悠扬的笛声,还有点点渔火等等.这些本来是农村中很普通的景色,也是我们农村孩子很熟悉的,但经过鲁迅

社戏写了哪八件事情四字概括

<社戏>一文并没有讲述八件事情,而是七件事,这七件事分别是:随母归省.小住平桥村.钓虾放牛.戏前波折.月夜行船.赵庄看戏.归航偷豆.六一送豆. <社戏>发表于同年12月<小说月刊>第13卷12号,后收入小说集<呐喊>.这篇小说以作者少年时代的生活经历为依据,用第一人称写"我"20年来三次看戏的经历:两次是辛亥革命后在北京看京戏,一次是少年时代在浙江绍兴乡村看社戏.

鲁迅为什么要写呐喊

鲁迅写<呐喊>的原因: 由于辛亥革命后成立的国民政府统治腐败,社会黑暗,鲁迅曾经一度消沉和动摇过,但是由于他不屈的斗士精神,终于走出了阴影.他结束了长期的创作空白期,开始用新的文学形式抨击时弊,写作这部小说集的目的用他本人的"囚牢与铁窗"之说可以很好地诠释,简言之,就是要唤醒麻木的国民,解放思想,让大家警醒,中国必须有所变化!

鲁迅为什么要写阿长与山海经

1926年3月18日,北洋军阀政府枪杀进步学生,鲁迅受反动政府通缉,不得不到厦门大学任教.后又因受守旧势力的排挤,鲁迅不愿意面对目前的处境,只能借回忆少年生活写点文章聊以自慰.于是写出了回忆散文集<朝花夕拾>(共十篇散文).<阿长与山海经>是<朝花夕拾>的第二篇,回忆自己童年时期与家里女工阿长相处的一段生活.

鲁迅为何要写朝花夕拾

<朝花夕拾>的时代背景和原因: <朝花夕拾>写于1926年9月18日,当时鲁迅在厦门.鲁迅曾屡屡谈及创作时"所处的社会状态".在<故事新编>中说,写作<朝花夕拾>是"一个人住在厦门的石屋里,对着大海,翻着古书,四近无生人气,心里空空洞洞的时候".在<朝花夕拾小引>中他还说:"后五篇却在厦门大学图书馆的楼上,已经被学者们挤出集团之后了".为了"在纷扰中寻出一点闲静来",

鲁迅为什么要写啊Q正传

<阿Q正传>紧紧围绕阿Q而"传",自始至终以阿Q的<阿Q正传>活动作为唯一线索,展开故事情节,写出阿Q短暂而可悲的一生,成功地塑造了一批艺术形象. 其写作意图主要是着眼于启蒙,写出中国人的人生,主要是广大受剥削压迫的劳动人民的苦难.悲惨而又愚昧落后的人生,希望改良这悲惨的人生,唤醒沉睡的民众.作者在这篇小说中,为疗救这样病态的社会.病态的国民而发出痛苦的呐喊.

鲁迅为什么要写纪念刘和珍君

一是纪念她,二是为了讽刺当政者,后者是主要原因. 鲁迅先生在参加了刘和珍的追悼会之后,亲作<记念刘和珍君>一文.追忆这位"始终微笑的和蔼"的学生;痛悼 "为中国而死的中国的青年";歌颂"虽陨身不恤"的"中国女子的勇毅".刘和珍烈士是中华民族的好女儿,是北师大人的骄傲.

鲁迅先生都写过哪些文章

鲁迅先生的文章包括小说<呐喊>.<彷徨>.<故事新编>等.杂文<而已集>.<二心集>.<坟>. <花边文学>.<华盖集> .<华盖集续编>. <华盖集续编补编>. <集外集>. <集外集拾遗>.<集外集拾遗补编>. <南腔北调集>.<且介亭杂文>. <且介亭杂文二集>. <且介亭杂文附集>. <且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