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周游列国的主要内容

孔子周游列国是从鲁国出发,大致走了卫国、曹国、宋国、齐国、郑国、晋国、陈国、蔡国、楚国、等地。现如今大致路线曲阜、菏泽、长垣、商丘、夏邑、淮阳、周口、上蔡、罗山然后原路返回。

孔子周游列国达十四年之久,其目的是推行自己的政治主张,即强调统治者要以德治民、爱惜民力、取信于民、反对苛政和任意刑杀。孔子主张恢复西周的礼乐制度,“克己复礼”。

时间: 2024-09-03 02:25:36

孔子周游列国的主要内容的相关文章

孔子周游列国都先后去了哪几国

1.孔子周游列国都先后去卫.曹.宋.郑.陈.蔡.楚. 2.孔子(公元前551年9月28日-公元前479年4月11日),子姓,孔氏,名丘,字仲尼,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人,祖籍宋国栗邑(今河南夏邑),中国古代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 3.孔子开创私人讲学之风,倡导仁义礼智信.有弟子三千,其中贤人七十二.曾带领部分弟子周游列国十三年,晚年修订六经(<诗><书><礼><乐><易><春秋>).去世后,其弟子及再传弟子把孔子及其弟子的言

孔子周游列国是为什么

孔子周游列国的原因:鲁定公十三年(公元前497年)春天,齐国送80名美女到鲁国.季桓子接受了女乐,君臣迷恋歌舞,多日不理朝政.孔子与季氏出现不和.孔子非常失望.不久鲁国举行郊祭,祭祀后按惯例送祭肉给大夫们时并没有送给孔子,这表明季氏不想再任用他了,孔子在不得已的情况下离开鲁国,到外国去寻找出路,开始了周游列国的旅程,这一年,孔子55岁.

孔子周游列国的时候几岁

孔子周游列国的时候55岁,即鲁定公十四年(公元前496年).从55岁到68岁,孔子带着他的若干亲近弟子,用了十几年的时间在鲁国周边游历.孔子出游列国,最主要的是传播他们的学说,宣扬自己的某些理论.孔子周游列国是从鲁国出发,大致走了卫国.曹国.宋国.齐国.郑国.晋国.陈国.蔡国.楚国.等地.现如今大致路线曲阜--菏泽--长垣--商丘--夏邑--淮阳--周口--上蔡--罗山,然后原路返回.从<孔子历史地图集>书内"孔子周游列国图"标注的线路图来看,孔老夫子当时周游的,有卫.曹.

孔子周游列国多少年

孔子一共经过14年的周游列国生涯 孔子周游列国是从鲁国出发,大致走了卫国.宋国.齐国.郑国.晋国.陈国.蔡国.楚国.等地.现如今大致路线曲阜--濮阳--长垣--商丘--夏邑--淮阳--周口--上蔡--罗山,然后原路返回.从<孔子历史地图集>书内"孔子周游列国图"标注的线路图来看,孔老夫子当时周游的,有卫.曹.宋.郑.陈.蔡.楚诸国.说起来不算少,但大多是春秋时期的蕞尔小国.楚算是大国,但孔子只到了楚国的边境.孔子还打算西去晋国,但由于时局不好,结果只是在黄河边上感慨了一番,

孔子周游列国被困

孔子周游列国被困:鲁哀公2年,孔子离开卫国经曹.宋.郑至陈国,在陈国住了三年,吴攻陈,兵荒马乱,孔子便带弟子离开,楚国人听说孔子到达陈.蔡交界处,派人去迎接孔子.陈国.蔡国的大夫们知道孔子对他们的所作所为有意见,怕孔子到了楚国被重用,对他们不利,于是派服劳役的人将孔子师徒围困在半道,前不靠村,后不靠店,所带粮食吃完,绝粮7日,最后还是子贡找到楚国人,楚派兵迎孔子,孔子师徒才免于一死.孔子64岁时又回到卫国,68岁时在其弟子冉求的努力下,被迎回鲁国,但仍是被敬而不用.

简述孔子仁学的基本内容

基本内容: "仁"的主张是"仁者爱人",这一主张是要求统治阶级体察民情,反对苛政.孔子认为,要实现"爱人",还要遵循"忠恕"之道,就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要求. "礼"的主张是"克己复礼",就是说要克制自己,使自己符合"礼"要求,孔子追求的"礼"是西周的等级名分制度,孔子还进一步提出了"正名"的主张,就是

孔子周游列国为何不受重用

孔子的政治主张当时显得很迂腐.当时是战争频繁的时期,大国欺负小国,小国要发展自强.孔子却要先行礼仪,感化他人,是无法行得通的.当时各国急于要加强军事和经济,孔子却要先搞思想教育,要大家循规蹈矩.孔子也确实对军事和经济不懂.不明白生产关系如何调整.财政税赋如何整顿.军队如何训练.所以当他周游列国时不受重用. 孔子,子姓,孔氏,名丘,字仲尼,鲁国陬邑人(今山东曲阜),祖籍宋国栗邑(今河南夏邑),中国著名的大思想家.大教育家.孔子开创了私人讲学的风气,是儒家学派创始人.

孔子尚书的主要内容是

<尚书>的主要内容是记载了商周特别是西周初期的历史.<尚书>是中国最古老的皇室文集,是中国第一部上古历史文件和部分追述古代事迹著作的汇编. <尚书>相传由孔子编撰而成,但有些篇目是后来儒家补充进去的.西汉初存29篇,因用汉代通行的文字隶书抄写,称<今文尚书>.另有相传在汉武帝时从孔子住宅壁中发现的<古文尚书>和东晋梅赜所献的伪<古文尚书>.通行的<十三经注疏>本<尚书>,就是<今文尚书>和伪<

孔子仁学的核心内容是什么

孔子把"仁"作为最高的道德原则.道德标准和道德境界.孔子第一个把整体的道德规范集于一体,形成了以"仁"为核心的伦理思想结构,它包括孝.弟.忠.恕.礼.知.勇.恭.宽.信.敏.惠等内容.其中孝悌是仁的基础,是仁学思想体系的基本支柱之一.孔子提出要为"仁"的实现而献身,即"杀身以成仁"的观点,对后世产生很大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