垂髫之年是多少岁

年龄的称谓。古人的年龄有时不用数字表示,不直接说出某人多少岁或自己多少岁,而是用一种与年龄有关的称谓来代替。

垂髫(tiao)是三四岁至八九岁的儿童(髫,古代儿童头上下垂的短发)。总角是八九岁至十三四岁的少年(古代儿童将头发分作左右两半,在头顶各扎成一个结,形如两个羊角,故称“总角”)。

豆蔻是十三四岁至十五六岁(豆蔻是一种初夏开花的植物,初夏还不是夏,比喻人还未成年,故称未成年的少年时代为“豆蔻年华”)。束发是男子十五岁(到了十五岁,男子要把原先的总角解散,扎成一束)。弱冠是男子二十岁(古代男子二十岁行冠礼,表示已盛经成人,因为还没达到壮年,故称“弱冠”)。而立是男子三十岁(立,“立身、立志”之意)。不惑是男子四十岁(不惑,“不迷惑、不糊涂”之意)。知命是男子五十岁(知命,“知天命”之意)。花甲是六十岁。古稀是七十岁。耄(mao)耋(die)指八九十岁。期颐指一百岁。

时间: 2024-10-15 10:03:22

垂髫之年是多少岁的相关文章

垂髫指的是多少岁

总角:八九岁至十三四岁的少年,古代儿童将头发分作左右两半,在头顶各扎成一个结,形如两个羊角,故称"总角". 垂髫:三四岁至七岁(女).八岁(男)的儿童(髫,古代儿童头顶自然下垂的短发). 及笄:古时称女子年在十五为"及笄",也称"笄年".笄是簪子,及笄,就是到了可以插簪子的年龄了. 豆蔻:十三四岁,是指女孩的年龄段,文学作品中的豆蔻:诗文中常用以比喻少女. 弱冠:古代男子20岁行冠礼.所以主以"弱冠"代称20岁,弱是年少,冠是

垂髫在古代是多少岁

垂髫是年龄的称谓.古人的年龄有时不用数字表示,不直接说出某人多少岁或自己多少岁,而是用一种与年龄有关的称谓来代替. 垂髫(tiao)是三四岁至八九岁的儿童(髫,古代儿童头上下垂的短发). 总角是八九岁至十三四岁的少年(古代儿童将头发分作左右两半,在头顶各扎成一个结,形如两个羊角,故称"总角"). 豆蔻是十三四岁至十五六岁(豆蔻是一种初夏开花的植物,初夏还不是盛夏,比喻人还未成年,故称未成年的少年时代为"豆蔻年华"). 束发是男子十五岁(到了十五岁,男子要把原先的总角

提携垂髫指代什么

"提携垂髫"借代小孩."提携"字面意思为牵扶.携带,引申为扶植.提拔,常用来指某人对某人在事业上的帮助:"垂髫"指儿童,因古时汉族儿童不束发,头发下垂. 古代常见的年龄称谓有:垂髫(3.4岁至8.9的儿童).束发(15岁).弱冠(20岁).而立(30岁).不惑(40岁).知命(50岁).花甲(60岁).古稀(70岁).耄耋(80-90岁).期颐(百岁).

15岁被称作什么

垂髫:3.4岁至8.9的儿童,束发:指15岁,弱冠:指20岁,而立:指30岁,不惑:指40岁,知命(半百):指50岁,花甲(耳顺):指60岁,古稀:指70岁,耄耋:指80-90岁,期颐:百岁.

古代的称呼有哪些

古代的称呼如下: 1.垂髫:古代指三四岁到八九岁的儿童. 2.黄发:古代指长寿老人. 3.艾:古代称五十岁的人为"艾". 4.扫眉之女:古代指有文才的女子. 5.无盐:古代指貌丑而有德行的妇女. 6.束发:古代指青少年. 7.及笄:古代指女子十五岁. 8.弱冠:古代指男子二十岁.

古代年龄称谓

垂髫:3.4岁至8.9的儿童,束发:指15岁,弱冠:指20岁,而立:指30岁,不惑:指40岁,知命(半百):指50岁,花甲(耳顺):指60岁,古稀:指70岁,耄耋:指80-90岁,期颐:百岁.

垂髫是指多少岁

垂髫是指三四岁至八九岁的儿童,因为古代儿童犹未束发时自然下垂的短发,因而就用"垂髫"称幼儿或指人的幼童阶段. 年龄称谓是古代指代年龄的称呼,古人的年龄有时候不用数字表示,而是用其他称谓来表示,年龄称谓大多是记载在书籍之中,然后被沿用至今. 而总角这表示为:八岁(女).九岁(男)至十四岁的少年(古代儿童将头发分作左右两半,在头顶各扎成一个结,形如两个羊角,故称'总角'.'总丱').

垂髫多少岁

三.四岁至七岁(女).八岁(男)的儿童.古时汉族儿童不束发,头发下垂,因以"垂髫"指儿童.出自:陶渊明的<桃花源记>:"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古代关于年岁的名称还有孩提(2-3岁).束发(男子15岁).及笄(女子15岁)等.

垂髫是几岁到几岁

垂髫是指三四岁至八九岁的儿童,因古代儿童犹未束发时自然下垂的短发,因而就用垂髫称幼儿或指人的幼童阶段.垂髫最早出现在陶渊明的<桃花源记>上,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意思是老人和小孩们个个都安适愉快,自得其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