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刑法中的作为犯与不作为犯

(一)刑法中的作为犯:是指行为人以积极的身体活动实施刑法所禁止的法益侵害行为。其特征:1、表现形式:积极的身体动作;2、直接违反了法律的禁止性规范。

(二)刑法中的不作为犯:是指行为人在能够履行自己应尽义务的情况下不履行该义务,而实施刑法所禁止的法益侵害行为。

【法律依据】

《刑法》第十三条:一切危害国家主权、领土完整和安全,分裂国家、颠覆人民民主专政的政权和推翻社会主义制度,破坏社会秩序和经济秩序,侵犯国有财产或者劳动群众集体所有的财产,侵犯公民私人所有的财产,侵犯公民的人身权利、民主权利和其他权利,以及其他危害社会的行为,依照法律应当受刑罚处罚的,都是犯罪,但是情节显著轻微危害不大的,不认为是犯罪。

时间: 2025-01-13 12:30:07

什么是刑法中的作为犯与不作为犯的相关文章

背叛国家罪在刑法中是如何规定的

背叛国家罪在刑法中的规定是: <刑法>第一百零二条:勾结外国,危害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权.领土完整和安全的,处无期徒刑或者十年以上有期徒刑.与境外机构.组织.个人相勾结,犯前款罪的,依照前款的规定处罚.

刑法中的缓刑规定是什么

刑法中的缓刑规定是: 1.缓刑适用的对象必须是被判处拘役或者3年以下有期徒刑的犯罪分子. 2.适用缓刑的犯罪分子必须是犯罪情节比较轻微,悔罪表现比较好,放在社会上确实不致再危害社会的. 3.对于累犯不能适用缓刑. [法律依据] 根据<刑法>第七十二条,对于被判处拘役.三年以下有期徒刑的犯罪分子,同时符合法律规定的条件的,可以宣告缓刑,对其中不满十八周岁的人.怀孕的妇女和已满七十五周岁的人,应当宣告缓刑.

刑法中对于教唆犯有哪些处罚原则

刑法中对于教唆犯的处罚原则有: 1.教唆他人犯罪的,应当按照他在共同犯罪中所起的作用处罚: 2.教唆不满十八周岁的人犯罪的,应当从重处罚: 3.如果被教唆的人没有犯被教唆的罪,对于教唆犯,可以从轻或者减轻处罚. [法律依据] 根据<刑法>第29条,教唆他人犯罪的,应当按照他在共同犯罪中所起的作用处罚.

刑法中未成年人保护的规定有哪些

刑法中未成年人保护的规定有: 根据<刑法>第十七条,已满十六周岁的人犯罪,应当负刑事责任. 已满十四周岁不满十六周岁的人,犯故意杀人.故意伤害致人重伤或者死亡.强奸.抢劫.贩卖毒品.放火.爆炸.投毒罪的,应当负刑事责任. 已满十四周岁不满十八周岁的人犯罪,应当从轻或者减轻处罚. 因不满十六周岁不予刑事处罚的,责令他的家长或者监护人加以管教;在必要的时候,也可以由政府收容教养. 第四十九条第一款,犯罪的时候不满十八周岁的人和审判的时候怀孕的妇女,不适用死刑. 第六十五条第一款,被判处有期徒刑以上

刑法中关于网络诈骗有取保吗

网络诈骗当然也是可以申请取保候审的,其实,所有的刑事犯罪都有机会申请取保候审,刑法中不可能单独的规定只要实施网络诈骗的就绝对不能申请取保候审. [法律依据] 根据<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办理诈骗刑事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第一条的规定:诈骗公私财物价值三千元至一万元以上.三万元至十万元以上.五十万元以上的,应当分别认定为刑法第二百六十六条规定的"数额较大"."数额巨大"."数额特别巨大".

刑法中贩毒量刑规定是什么

刑法中贩毒量刑规定是: 1.贩卖制造海洛因或甲基苯丙胺十克以上不满二十五克或者其他数量相当毒品的,一般判处七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 2.贩卖海洛因或甲基苯丙胺二十五克以上不满四十克或者其他数量相当毒品的,一般判处十年以上十三年以下有期徒刑. [法律依据] 根据<刑法>第三百四十七条,走私.贩卖.运输.制造毒品,无论数量多少,都应当追究刑事责任,予以刑事处罚.

刑法中什么行为算私闯民宅

刑法中算私闯民宅的行为有非法侵入他人住宅,即他人未经住宅主人许可或有权机关未依法定程序擅自侵入他人住宅的行为.禁止非法搜查或者非法侵害公民的住宅,公民住宅的不可侵犯是公民的一项基本权利. [法律依据] 根据<宪法>第三十九条,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的住宅不受侵犯.禁止非法搜查或非法侵入公民的住宅.

刑法中对于遗忘物品怎么定义

刑法中对于遗忘物品的定义如下: 1.遗忘物是遗忘人有意识地将自己持有的财物放在某处,因为一时疏忽而忘记拿走而暂时失去控制的财物. 2.遗失物则是偶然将某物失落在某处,以至脱离自己的控制.通俗的说遗失物的主人很难知道物品遗失在什么地方,难以找回而遗忘物的物主一经回忆较容易找回. 3.我国刑法只规定侵占遗忘物,而未规定侵占遗失物,也就是说侵占罪只能是侵占遗忘物而与拾到遗失物拒不归还的只能追究其民事责任. [法律依据] <物权法>第109条规定:拾得遗失物,应当返还权利人.拾得人应当及时通知权利人领

刑法中过失犯罪是怎么定义

刑法中过失犯罪的定义是: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十五条规定,应当预见自己的行为可能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因为疏忽大意而没有预见,或者已经预见而轻信能够避免,以致发生这种结果,是过失犯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