谏太宗十思疏第三段提出了哪十思

谏太宗十思疏第三段提出了十思是:诚能见可欲,则思知足以自戒;将有作,则思知止以安人;念高危,则思谦冲而自牧;惧满溢,则思江海下百川;乐盘游,则思三驱以为度;忧懈怠,则思慎始而敬终;虑壅蔽,则思虚心以纳下;想谗邪,则思正身以黜恶;恩所加,则思无因喜以谬赏;罚所及,则思无因怒而滥刑。

“十思”正是针对贞观中期以来太宗的“十忘”提出的,是当时太宗应解决的主要问题。“十思”的每一“思”都是先述太宗在“居安”现状下遇到的实际问题,再提出解决这些问题的办法。

时间: 2024-12-26 04:56:36

谏太宗十思疏第三段提出了哪十思的相关文章

谏太宗十思疏第一段论证方法

<谏太宗十思疏>的第一段用比喻论证的方法,正面论述"固本"才能"木长"."浚源"才能"流长"."德厚"才能"国安".<谏太宗十思疏>是魏徵于贞观十一年写给唐太宗的奏章,意在劝谏太宗居安思危.戒奢以俭.积其德义. "十思"是奏章的主要内容,即十条值得深思的情况."疏"即"奏疏",是古代臣下向君主议事进言的一

谏太宗十思疏的主要内容

<谏太宗十思疏>是魏徵于贞观十一年写给唐太宗的奏章,意在劝谏太宗居安思危,戒奢以俭,积其德义.太宗,即李世民,唐朝第二个皇帝,是中国历史上最有成就的开明君主之一,在他的统治时期,出现了安定富强的政治局面,史称"贞观之治"."十思"是奏章的主要内容,即十条值得深思的情况."疏"即"奏疏",是古代臣下向君主议事进言的一种文体,属于议论文.

谏太宗十思疏中的疏是什么意思

<谏太宗十思疏>中的疏是指臣子向帝王分条陈述说明的意见书. 疏做为古代的一种文体,有三种解释: 1.臣子分条向帝王分条陈述说明的意见书. 2.对古书经典类的注解和对书籍注解的进一步注释. 3.僧道拜忏时所焚化的祝告文.

谏太宗十思疏所用的主要论证方法

<谏太宗十思疏>所用的主要论证方法是比喻论证和正反对比论证: 比喻论证:用打比方形象地对论点进行证明的一种论证方法,这种方法用容易理解和浅显的事物来说明不易理解和较深的事理,具有形象性,能将抽象的道理予以具体化,做到深入浅出.平易生动,加强对论点的证明: 对比论证:对比论证,是正反对比论证的简称,是把两种事物加以对照.比较后 ,推导出它们之间的差异点,使结论映衬而出的论证方法.

十思的现实意义是什么

"十思"的核心内容是居安思危.正己安人,以达到"治平天下"的目的,但具体又有所侧重.它大体上是每两句成对,两句之间的关系也比较密切,因而可归纳为五个方面: 一是"知足""知止"(克制物质欲望),不奢纵扰民: 二是"谦冲自牧",不骄傲自满: 三是"慎始敬终",不好逸无度: 四是"正身黜恶",不受蒙蔽利用: 五是赏罚公正,不凭个人喜怒. 除此之外,又有"简能而任

文言文谏太宗十思疏中的特殊句式

1.判断句 (1)斯亦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长者也("者也",表判断) (2)载舟覆舟,所宜深慎(直接表判断) 2.省略句 (1)则思三驱以之为度(省介词宾语"之") (2)(民众)终苟免而不怀仁.(省主语"民众") 3.倒装句 (1)虽董之以严刑(以严刑董之,介宾结构后置)

谏太宗十思疏易考名句

臣闻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盖在殷忧必竭诚以待下,既得志则纵情以傲物:竭诚则胡越为一体,傲物则骨肉为行路.虽董之以为严刑,振之以威怒,终苟免而不怀仁,貌恭而不心服.怨不在大,可畏惟人:载舟覆舟,所宜深慎.源不深而望流之远,根不固而求木之长,德不厚而思国之安,虽在下愚,知其不可,而况于明哲乎.

谬在古文里什么意思

意思有: 1.错误.<谏太宗十思疏>:"恩所加则思无因喜以谬赏." 2.弄错.<游褒禅山记>:"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保可胜道也哉." 3.差错.<汉书司马迁传>:"故<易>曰:'差之毫厘,谬以千里.'"

历史上有哪些居安思危的名人

1.范仲淹,提出"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是居安思危的 2.李隆基,为夺武后武则天的权,而时刻在忧患中积聚力量,终于一举成功: 3.魏绛,春秋时期,晋.宋等12国联合攻打郑国,郑国只好向晋国求和.郑国给晋国送去金钱珠宝美女等.晋悼公就把贡品分给大臣享乐.魏绛劝谏晋悼公不要只图享乐,要居安思危.晋悼公认为他言之有理,就采纳他的建议: 4.人口和社会学家马寅初,他早在五十年代就提出计划生育的理论,是新中国居安思危第一人: 5.魏征,在<全唐文谏太宗十思疏>提出&quo